“人民币作为全球货币的前景十分光明”——访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人民币作为全球货币的前景十分光明”——访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特里谢

加入日期:2014-6-27 0:22:44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刘丽娜 孙时联)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在加快,未来将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席让·克劳德·特里谢日前在北京说。

  “人民币作为全球货币的前景十分光明,”特里谢24日在北京参加国际金融论坛领袖对话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经济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货币上。

  1982年首次访问中国的特里谢说,32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的惊人变化。中国经济如此长期高速增长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迅猛发展速度超过了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发生的工业化进程。

  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对今年中国经济走势表示担忧,但特里谢认为,中国有望实现7.5%的增长目标。他说,对于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的国家来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是很正常的,这样的速度已经令发达国家难以企及。“7.5%对所有其他主要经济体是个梦想,”特里谢说。

  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特里谢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除了货币互换,中国金融当局近期与法兰克福、伦敦等欧洲的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和人民币清算银行,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不过,他说,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全球货币,需要完全可自由兑换,这样才能使国际储蓄人和投资人对其有充分信心。

  在国际货币体系建设方面,特里谢认为,尽管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远称不上完美,但它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方面显示出了“相当的韧性”。他举例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汇率市场并没有出现严重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当局积极合作,避免了最糟糕的情况出现。

  特里谢说,建立更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很多途径,其中前景最看好的应当是未来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可靠的坚实之“锚”。即便是在全球格局变革迅速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也应避免“迅猛的、唐突的”改变。

  谈到全球经济和欧洲经济,特里谢说,当前增长和创造就业已经成为各经济体的共同挑战。他说,欧元区已经不再是全球危机的“震中”,金融市场信心正在恢复。不过,他同时承认,在进行结构改革,推动长期增长方面,欧元区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对于国际舆论关心的欧洲中央银行近期实行的负利率政策,特里谢表示,他不认为欧洲央行是在采取任何会造成所谓“货币战争”的举措。“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应该有货币战争。”

  他说,欧洲央行的最新举措表明,他们对欧元区内非常低的物价水平要采取严肃行动,其目的是为了让通货膨胀率重返2%的合理目标。

  特里谢强调,“物价稳定意味着既无通货膨胀,也无通货紧缩”。这与增长和创造就业并不矛盾,相反,它是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前提条件。而2%的涨幅是价格稳定的标志。这也是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等四个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2003年至2011年,特里谢在担任欧洲央行行长期间,注重维持物价稳定。他说,欧元问世15年来,欧元区的年度物价涨幅恰好维持在2%的合理水平。

  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在论坛上说,特里谢担任欧洲央行行长以来,对欧元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巩固了欧元地位,有力控制住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坚定地捍卫欧元,被称为“欧元保卫者”。

  国际金融论坛理事长戴相龙说,欧元问世标志着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开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特里谢等国际金融专家与中方的货币对话,对加强中欧货币合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都有裨益。

  据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论坛上介绍,工行的国际化布局已经走过20年,近10年来海外经营步伐加快,目前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9个分支机构,海外业务中约有20%的资产和20%的利润来自人民币业务。

  作者:刘丽娜 孙时联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