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超标,在深圳即将变现为企业成本。随着深圳碳交易首个履约期进入最后一周,为推进管控单位履约,深圳市发改委近期组建了执法队伍,定期公布履约企业“白名单”。
据证券时报数据部统计,截至上周,近七成碳排放管控的深圳上市公司已经按规定完成履约义务。按市发改委违约处罚公告,违约单位将被停止正在享受或申请的所有财政资助,五年内不得再申请。
交易陡增
随着6月30日深圳碳交易履约期临近,企业碳交易履约也迎来高峰期。上周完成履约碳排放管控企业数目和碳排放交易总量都增长了六成左右。据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公布,截至6月20日,635家工业企业管控单位中,已有355家通过注册登记簿系统提交足额配额,完成履约义务,其中包括中兴通讯(行情,问诊)、比亚迪(行情,问诊)、大族激光(行情,问诊)等23家上市公司。
深圳排放管控上市公司以电子信息类居多,与深圳产业结构相符。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副总经理孟凯称,超标碳排放额度需要通过拍卖等方式购买,实现履约,将逐渐变现为企业成本,在深圳电子制造行业将“首当其冲”。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碳排放严重超标的电子企业,可能选择将工厂迁出深圳来回避成本增加。
不过,深圳企业碳排放履约意识还有待提升。在市发改委拿出“强势执行”的态势前,为保障企业履约,6月6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举办了首次配额拍卖,向配额有缺口的管控单位提供了20万吨2013年配额。但最终配额投标量与拍卖量比例仅为37.49%,而拍卖底价仅为当时市场价格的一半,最后只成交了7.9万吨。深圳市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表示,参与程度低除了与投标配额限制有关,也与部分企业履约意识不强有关。
深圳市发改委碳交易办公室主任周全红称,在6月30日的履约大限到来之前,深圳将不再对2013年的配额进行低价拍卖,敦促企业主要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配额的方式,完成履约。
强势推动
周全红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为了推进碳交易,深圳发改委已获准成立专门执法队,并在6月12日公布了关于对未按时足额提交配额履约的碳交易管控单位处罚公告。据悉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2013年~2015年获得的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将比2010年下降32%。
碳投资资讯平台水晶碳投分析师张晴告诉记者,深圳监督透明度和执法决心方面优于其他城市。一方面成为全国首个每日公布履约企业名单的试点城市,鼓励了先进企业、营造履约氛围,同时也表达出严格执法的决心,并多次明确了企业违约成本,监管到位。
作为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3月19日深圳市政府颁布了国内第一部规范碳交易的地方性法规,将任意一年的碳排放量达到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的企业纳入碳排放管控单位,实行碳排放配额管理。而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启动。
经过发改委核定,管控单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即为配额。企业碳排放的余缺配额可在碳交易市场上交易,最终需要通过注册登记簿系统向主管部门提交与其2013年度实际碳排放量相等的配额或核证自愿减排量,以完成碳排放履约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