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周畅 姜伟超)河南查出高考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人数之多令人惊愕。“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荒谬逻辑,居然在举国关注的高考中畅通无阻发人深省;案件暴露出来的“监守自盗”漏洞更令人深思。
二本2万元,一本3万元,重点一本5万元,名校另议;7万元搞定一个考点,两三千元搞定一个监考老师。金钱开道,轻易洞穿了层层把关的高考“大门”,不但撕裂了高考本身的公平公正,而且使被替考者顶掉的考生及其家庭十几年的付出付诸东流,让他们满怀期待的前程化为泡影。
从手机信号屏蔽、全方位视频监控再到指纹核对,监考技术手段不可谓不先进;从户籍学籍管理、资格审查再到各种证件核对,制度实施也不可谓不严谨。然而就是在如此“全方位探照”下,替考团伙仍能打通层层关口,把高考考场变成权钱交易的市场,可见制度再严密、技术再先进,执行制度、运用技术的人出了问题,一切都是枉然。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替考行为的处罚均有明确规定,遗憾的是主要针对替他人考试的学生和由他人替考的考生,而且停留在治安管理处罚层面。更要命的是,种种法律法规都缺乏对策划组织者和监考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质性规定,所谓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条款,由于缺乏刑事法律支持而难以落实。如此宽泛的处罚规定,何以震慑违法犯罪?
纵观近年来对高考替考案件的处理,考前表态的“坚决查处”“严肃查处”大都是“高举轻放”,对“监守自盗”的监考人员的处罚,多以调离岗位等内部处分了事。如此低成本,何以打消替考利益链参与者违法犯罪的念头?
今年高考前夕,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曾表态“为广大考生营造公平正义的高考环境”,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高考替考的“小广告”却在网络和校园里肆意散布。为何“地球人都知道”的替考问题,主管部门却要等到被曝光后才去查处?种种“严防死守”的表态之后,究竟还有没有“落地”的作为?
猛药去沉疴。严惩高考替考行为,到该动真格的时候了。修补法律法规漏洞,让所有参与替考作案的人都无所遁形,并从刑法层面加大对替考等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才能用替考参与者的痛捍卫高考的公平。
高考不能成为“金钱说了算”的游戏。
作者:周畅 姜伟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