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将设基础货币投放工具PSL 维持准备金率高位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央行将设基础货币投放工具PSL 维持准备金率高位

加入日期:2014-6-18 10:36:0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央行喊话:抓紧推出存款保险条例
  央行终于打破沉默,公开提出抓紧推出《存款保险条例》。市场纷纷猜测,这意味着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时间表渐近。
  近日,央行条法司司长穆怀朋在其发表的名为《建立效率与公平的金融法制》一文中称,存款保险制度是央行当前需要抓紧做好的重点工作。
  穆怀朋表示,近年来央行会同有关部门正稳步推进存款保险立法进程,做好制度出台的各项准备工作,下一步将通过颁布《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穆怀朋还分析称,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制度安排仍然缺失,是因为金融法律制度不能适应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
  监管协调和监管理念是主因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存款保险条例迟迟未能推出,部分原因是相关部委意见僵持。僵持的核心问题有两个:存款保险制度监管权的归属问题,以及具体监管权限范围,即职能定位于单纯付款箱还是包括前期处置、救助等职能。
  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李志强向记者表示,可能会涉及银行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问题,但协调问题并不成为政策难产的主因。李志强表示,大银行风险低,不同银行信用风险定价问题的处理较为棘手,统计的标准如何,如何分成不同金融等级,不同规模的银行要求有差异等。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记者分析称,政策推出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波动。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所有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的隐性担保没有了,中小银行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在政策出台前,对中小银行的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穆怀朋称,一些市场亟须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制度安排仍然缺失,在金融立法工作上,部分立法项目制定时间过长,整体效率不高,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金融市场对法律保障的迫切需求。
  穆怀朋在上述文章中分析,金融法律制度不能适应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需要原因有三。一是金融监管协调力度不够。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监管协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还不高,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交叉性金融产品与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仍有欠缺,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职责划分不甚清晰,监管信息共享不足,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仍有发生。
  二是监管理念有待转变。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须从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而在部分领域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现象仍有存在。
  三是市场自律机制薄弱。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而目前我国金融管理部门与市场自律组织的权限划分尚不明晰,自律管理的范围、模式和措施仍有待完善。
  年末或出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不久前,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明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保护存款人利益。
  今年3月,有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央行已将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完毕,现在条件已经成熟,正在等待出台。央行5月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也再次提及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不过,在市场等待数月之后,存保制度依旧迟迟没有出台。
  连平对本报记者分析称,6月份资金流动性较大,不适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政策,根据发改委意见来看,年底前推出的可能性较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存款利率放开肯定是在计划之中。我个人认为,是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离不开存款保险制度,周小川的上述表态也引发了市场对存款保险制度尽快出台的预期。
  此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表示,在当前加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效法其他市场经济体的先例,尽快把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起来。(.第.一.财.经.日.报 .李.德.尚.玉)

 

  马骏谈货币政策走向:正向价格型工具主导转型
  昨天,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市场关心的货币政策走向、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地方债务问题,答疑解惑。
  利率传导机制
  是否顺畅需实证研究
  针对近期金融如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问题,马骏表示应重点关注传导机制问题。
  利率如何有效传导、更好地发挥输血功能,马骏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在理论上、实证上都要做很多研究工作,相关传导机制涉及很多微观主体。
  马骏举了三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第一个例子,理论上,银行资产应该能够在贷款、固定收益产品之间自由配置,而实际上,银行资产配置并没有充分的自由度,目前仍受限于数量性观测、行业性指引等,这也导致固定收益利率、贷款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受到一定阻碍。
  第二个例子,储户理论上能够在购买国债以及银行存款之间自由选择,且这两种市场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应趋同,但实际上储户购买国债并不容易、且有数量限制。
  第三个例子,考虑了风险、流动性等因素之后,企业以债券市场、银行贷款这两种方式融资的利率应该趋同,但实际上企业发债受限,比如仍需审批。还有,国有企业融资对利率敏感度问题。
  马骏表示,传导机制是否顺畅需要进行深入量化评估,这类似于老年人得心脏病,究竟是哪条血管不通、30%还是40%不畅,需要定量研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问题,马骏说,目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正在经历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主导的转型。
  美国的转变最为彻底,从上世纪80年代后就不再看M2等数量指标。欧央行则采取不同模式,作为操作目标,短期盯住短期再贷款利率,且在中长期则弹性关注M3。马骏认为,今后中国也应探讨、寻求更符合我们金融体系特点的模式。
  资本项下开放
  为人民币国际化释放更多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年度报告2013》提到进一步扩大QDII和QFII主体资格,增加投资额度,条件成熟时,取消资格和额度审批。
  这都属于资本项下开放的动作。如果QFII额度取消的话,作为资本流动的两大内容之一,对于投资组合管理、改革的意义都非常大。马骏表示。
  资本项下的完全开放,可能引发市场对于三元悖论这一极端情况的担忧。所谓三元悖论,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以及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对此,马骏表示,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采取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都实现了灵活的汇率体制,同时,国内货币政策存在独立性,未来中国也将向这个方向过渡,也就是说,维持汇率较大灵活性,同时国内政策利率独立、不能被外界某个变量所绑架。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结束单边升值趋势、已累计贬值逾3%。我们经常项目顺差接近正常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当然,在任何时点,汇率究竟距离均衡水平多远,存在不同判断,但与5年、7年前相比,我们已处于更为均衡的水平。
  就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逆转对境外机构的吸引力问题,马骏认为,赌人民币升值并不是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唯一原因,只要中国实体经济与境外联系日益密切,采用人民币投资就可以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此外,还存在第三方使用需求。
  对于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马骏表示,主要方向仍是双向波动,且弹性继续加大,这也是为今后资本项下开放条件下,管理短期资本流动所需要的机制。如果缺乏足够弹性,在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会导致较多套利资金跨境流动。
  地方债发行宜透明
  5月下旬,在之前部分地区自行发债试点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地方债自发自还的试点范围,新增试点包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10个省市。
  从学者角度来看,选择试点的主要原则应该是财政的透明度、稳健性。对于试点地方选择,马骏认为,作为地方政府独立发债的管理体制,应考虑原则包括:一,发债地方政府要公布全口径地方资产负债表,包括机关事业单位、政府承担偿付责任的地方融资平台等的资产负债表。
  二,公正、独立地使用评级机构,来确定合理的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评级机构必须满足一定资质标准,评级公司的透明度、制约机制等都很重要,如披露程序、方法、指标、原始数据来源等。
  三,对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具体包括收入和费用的报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三五年的偿债能力的预测等等。除此之外,马骏还认为,还应该通过立法设定地方债务的上限,建立预警体制等。
  关于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当务之急需解决的问题,马骏认为,应尽快修改相关立法,让阳光发债合法化,同时推动建立一系列全硬化地方预算约束的机制。他说,不能让地方债永远停留在是小范围试点。(.上.证 .凌.云.峰 .石.贝.贝)

 

  央行为何叫停平安银行ABS
  6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债登分别发布关于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事项的通知。然而,就在公告发出第二天,央行紧急暂停此次发行。央行为何紧急叫停?是报备程序有问题?还是该产品存在明显投资风险呢?
  有报道说,央行此次叫停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理由是,这个项目没有经过央行的审批手续,央行事先对此案不知情。笔者认为,事情绝不会如此简单。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讨论许多年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还没有出现过在交易所交易的ABS。这可以视为中国金融市场工具和产品的一大缺失。信贷资产不能证券化交易对于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十分不利。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优质期长的信贷资产不能在到期前变现,大大制约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占压了大量资金。笔者举一个例子:目前期限在五年以上,大部分为十到三十年的个人购房贷款高达10万多亿元,这么大规模的资金必须占压至到期才能收回资金。如果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这些信贷资产盘活,不但使得银行流动性充足,而且挪出资产负债后腾出大量信贷规模,使得银行有资金有规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货币信贷总量增长潜力有限情况下,通过盘活存量增加流动性是一个好的方式。同时,把ABS市场做起来对于丰富市场投资者包括个人投资者投资金融产品的意义很大。但是,资产证券化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奉献给投资者,而不是将风险大的信贷资产卸包袱般甩给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此前,有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上市交易。而此次总额为26.31亿元的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一个重要区别是,银行间市场投资者以金融机构为主,而证券交易所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后者不仅承受能力弱,而且一旦发生风险影响面较广。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上市必须审慎进行,严格监管。关键在于严把证券化信贷资产的质量关,确保把优质信贷资产,而不是垃圾资产通过证券化推向交易所上市交易。在这方面,一定要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进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主要是银行房贷资产证券化规模过大,基础资产质量差,证券化包装层次过多。
  平安银行小额消费贷款证券化具体质量情况不得而知。不过,目前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以银行对公贷款为主,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基础资产类别尚不多。银监会人士此前曾经明确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包括住房贷款。这点应引起关注。
  央行担忧的是,未来更多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债市,此举将改变银行间债市格局,对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这透露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如何发展在监管层面意见并不统一,监管层协调和准备并不充分。当然,央行这个担忧不是多虑的。监管部门采取谨慎态度,审慎措施,应该给予充分理解。平安银行应该积极配合央行做好包括手续报备在内的完善工作,特别是资产质量应该严格筛选和把关。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需要强调的是,必须确保透明化、阳光化。特别是被证券化信贷资产应该逐笔公开、披露,使得投资者对其安全性和风险点有一个充分完全的了解,以确保投资者权益。(.证.券.时.报.网 .余.丰.慧)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