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冲刺IPO拟2.5亿办期刊 募资项目前景不明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读者》冲刺IPO拟2.5亿办期刊 募资项目前景不明

加入日期:2014-5-9 13:45:45

  作为新一批IPO预披露企业中少数的“熟面孔”之一,承载着无数人回忆情结的《读者》传媒刚一现身便赚足了眼球。伴随着招股书的披露,其以教辅书为主的营收模式、涵盖影视及手机的业务构成首次“揭开面纱”,而其募资5亿元用以“办报办刊”及发展手机报业务,更是招致议论纷纷。

  招股书隐藏的三大秘密

  1、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为读者集团,其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人民政府。2009年由读者集团联合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此次IPO拟募资5亿元,登陆上交所主板。招股书显示,2011年至2013年,其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保持连续增长。不过,细读可发现,若剔除营业外收入,读者传媒2011到2013年的营业利润分别是1.257亿元、1.18亿元和1.254亿元,出现下滑趋势。

  读者传媒称,其营业外收入主要是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收到的增值税退税款和出版发展基金、数字化出版基金及网络建设专项基金等政府补助款使用转入。2013年、2012年和2011年,读者传媒收到的增值税返还及所得税减免总额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32.65%、31.34%和32.13%;收到的各项政府补贴占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9.98%、18.54%和22.35%,二者之和约占利润总额的一半。

  招股书透露的另一事实是,读者传媒最大的收入来源却不是杂志收入,而是代理甘肃省的教辅教材。招股书显示,读者传媒的主营业务产品主要包括期刊、教材教辅、一般图书、广告、新媒体几大板块,2013年,期刊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0.7%,次于教材教辅38.3%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油墨纸香渐渐被数码产品“逼退”至回忆里,读者传媒的主营业务结构也在悄然调整。期刊、广告、教辅教材收入占比均出现连续下滑,而新媒体业务却获得了凶猛扩张,从2011年的1.72%蹿升至2013年的15.7%。

  2、理财类、高端时尚类等6类期刊,目前《明周刊》《漫品》《华夏理财》三本期刊已进入试运营阶段。根据招股书分析,读者传媒此举是打算跳出“心灵鸡汤”的单一定位,以适应成长为各行业骨干的原有忠实读者群口味,打造规模化的品牌期刊群。

  在期刊收入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双降”的背景下仍募巨资办报办刊,读者传媒能否实现其所预期的年25.82%的净利率是个未知数。

  另外,招股书还显示,读者传媒还打算将募集资金用来发展专题资讯手机报,盈利模式为,“采取定制用户包月付费的方式,通过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平台向用户推送”,资讯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医药资讯等五方面。

  在2G网络时代流行的业务,能适应3G、4G时代习惯免费的人们胃口吗?业内不少人对这一“夕阳业务”前景表示担忧。读者传媒在描述该业务市场前景时,引用智库发布的《2011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监测》报告称,2011年手机报市场规模达到24.7亿元,较2010年增长8.8%。而事实上,2012年上半年同样来自智库的另一份报告显示,受新闻客户端冲击,当年一季度手机报收入在移动阅读市场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88.57%下跌至47.72%。

  3、投资影视亏300万 数码产品销售额递减

  在读者传媒业务版图上地位愈加重要的新媒体业务中,分别于2010、2012年上市的“读者”电纸书和“读者”手机两类产品占大头。其中电纸书内存近年出版的《读者》杂志及其他畅销书和期刊,目前已相继研发、销售三代和四代产品。而读者手机则内置“读者杂志三十年珍藏合刊”等内容,读者还可通过内置的“云图书馆”阅读海量电子书及期刊。

  招股书显示,2011、2012、2013年,读者传媒数码电子产品销售数量分别为6972、7330、5208台,销售金额776、630、435万元,均有下降趋势。

  招股书还透露出读者传媒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动作——拍电视剧。继2011年投资1800万拍摄电视剧《射天狼》后,2012年再投资3000万拍摄了《广州十三行》、《定远舰上的男人们》和《天伦》。不过,投资收益却有些不尽如人意,2013年读者传媒实现合作收益-300万元,系当年影视投资亏损。且在2012年投资的3000万元仅收回2000的条件下,2013年读者传媒再次斥资5000元拍摄了《武则天》等电视剧,这些电视剧目前仍在拍摄或发行中,投资回报如何尚不得而知。

  三出版公司现身IPO预披露 数字化转型蕴藏潜力

  除读者传媒外,同一批公布招股书的文化传媒公司还有江苏可一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一文化)和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文轩),尽管它们主营业务各不相同,但都以传统图书、期刊出版或发行为主要业务。对比三家公司招股书发现,以往以传统书籍为主的营收模式正在悄然向数字化转变。

读者传媒主营业务构成 
 
 江苏可一文化主营业务构成

  数字化项目占营收比例猛增

  图书出版发行业务是可一文化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占比高达营业收入的98%。2012年起,可一文化开始朝数字化转型,继当年发行第一批电子书包后,2013年又通过承接泗洪县数字化课堂项目、收购三源教育等,继续发力数字出版业务。2012——2013年,可一文化数字出版业务收入从247万跃至1.7亿,营收占比也从1%升至5.4%。此次计划通过IPO募资的3.4亿元中,23%拟投入数字化课堂建设。

  新华文轩也是以一家以图书及电子音像出版发行为主营业务的公司,2009年底推出“文轩数字校园”项目,2010年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九月网”进行数字出版推广。随后又与移动、电信合作拓展手机阅读,2012年与美出版集团达成合作,布局数字出版的跨国合作。此次IPO计划募资14.18亿元,其中4.2亿用来建设教学云服务平台,正是其由纸质产品向数字化产品服务延伸战略的体现。

  而读者传媒业通过《读者》手机报、《读者》APP客户端以及读者电纸书、读者手机、云图书馆建设等积极向数字化转型。

  获财政支持 数字出版潜力大

  近年来,国家对数字化出版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并促进数字内容消费。今年4月30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支持新闻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产值应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收入规模达1935.49亿元,比2011年增长40.47%,近年来,随着电子通讯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这一数字在不断增大,数字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新一批进军IPO的三家文化出版公司,近年来均在内容数据库、电子书包、数字内容平台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尝试,且获得一定盈利。但面对电商、IT技术商、电信运营商等多方夹击,传统出版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机制等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以上公司的招股书中都对数字化转型失败进行了风险提示,如可一文化称,数字出版在短期内由于受制于阅读习惯、终端数量、消费者数量、防盗版技术等因素,对传统出版的替代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读者传媒则称,如不能适应消费者对数字出版的客观需求,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搜狐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