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5月22日电 (记者 李志全)崔孟静抱着一叠简历,数度伸了出去,又犹豫着缩了回来。
在22日启动的“2014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上,这位大四女生向中新社记者说,“我不排斥民营企业,但这可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
崔孟静迟迟“不出手”的因素很多,工资、福利、工作地点等等,“民”字号却是她的心结。
中国高校毕业生今年首次突破700万、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在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要做好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予以重申。
“就业难”也成为招聘周上各界共识。河南省副省长王艳玲呼吁,希望民营企业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纾缓难题绕不开民营企业。以河南为例,该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占全省GDP的六成,吸纳就业占从业人员总量的七成。
有台资背景的丹尼斯集团总经理蔡英德称,今明两年,该企业需要2500名管理人员,2万名基层人员。他使用了“迫切”二字,希望招徕优秀高校毕业生。
“民营企业已成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甄说,当前国企、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民营企业显得愈发重要。
但共识背后缺乏共鸣。郑州大学应届毕业生韩一博直言,很多同学只认准了“国企”、“名企”、“跨国企业”,因而“高不成、低不就”。
“转变就业观念。”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不长的致辞中专门强调。
近700家民营企业和用人单位,当天提供了2.3万个就业岗位。据了解,全国各省区市也同步启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就业观念之外,业内人士分析,毕业生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适合他们的有效岗位相对不足。
学习财会专业的崔孟静拿着简历说,如果能找到对口的民营企业,且提供五险一金,是可以考虑的。
作者:李志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