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0日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方有机会创造商机和繁荣;用封闭的眼光看问题,往往坠入损人不利己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经济转型关键期,中国选择了扩大开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半年多来,初步形成以开放促改革的良性效应。中国的自贸区实验,需参考国际经验,我们不妨盘点他山之石,以供镜鉴。
竞争时代 效率为上
从新加坡维斯达海港运作控制中心南望,众多货轮依次停靠,巨型岸桥繁忙工作,集装箱货柜码放整齐,货车穿梭其间,一切有条不紊。
新加坡以自由贸易港立国,早在1969年就通过自由贸易区法案。其自贸区采用境内关外做法,提供免税区,区内允许进行一些非深度加工。
早在1989年,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全国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贸易网。这一系统打通了海关、税务、安全等逾35个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部门,所有通关程序统一经贸易网执行,原本需2至7天的通关时间甚至可缩短至不到1分钟,需向各个不同监管部门提交的多份文件也锐减至1份电子文档即可。
新加坡自贸区多功能、综合型自贸区的优势,既体现在自贸区内业务整合,通关便利,物流、信息处理、报关等便捷,更体现在新加坡整体营商环境的优势。
来自区域内其他自贸区的竞争是倒逼新加坡不断升级其自贸区软硬件的重要力量。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说:“自由贸易区像是一个硬约束,要想从全球贸易中分到一杯羹,必须参与国际竞争,以竞争倒逼效率。”
推升经济 促进就业
国际经验表明,自贸区管理当局若能巧借优势,激发企业活力,与政府总体规划形成合力,就有望促成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乃至带动一国经济整体发展。
尽管不产一滴油,新加坡却是世界主要炼化中心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审时度势承接化工产业,裕廊岛炼化产业产值已升至新加坡制造业的34%。
此外,物流中心带来的资金流,助推新加坡成为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在顾清扬看来,新加坡自贸区发展经验的关键在于带动了新加坡整体经济发展。
自贸区增强企业竞争力,还有助于维持和增加就业机会。
成立于1979年的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是美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区之一。2010财年,该自贸区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5000个,供应商和服务商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多达上万。
在巴拿马,科隆自贸区也是创造就业的大户。数据显示,近年来,科隆自贸区年均创造就业机会达2.4万个,如果加上非直接就业这一数字可升至6万余个。
战略眼光 综合选址
自贸区选址非常关键,需要决策者具有战略眼光,并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否则,便会像巴西马瑙斯自贸区一样,遭遇发展阻力。
马瑙斯自贸区位于亚马孙雨林腹地,距首都巴西利亚2200公里。20世纪60年代,当局考虑到该地区地广人稀,不利于边境安全,于1967年设立马瑙斯自贸区,希望它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马瑙斯投资的手续比较简便,然而环保问题却需企业特别注意。贸易开发区所在的亚马孙州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环境,该区规定,投资项目必须申请环保建设许可证和环保运营许可证,并且需年年换证,这无疑徒增了企业成本。
此外,马瑙斯自贸区还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劳动力素质低,二是运输距离长。唐·卡布拉尔商校基金会的专家保罗·雷森德认为,马瑙斯自贸区是政府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的典型例证。在此设立工业区,却没有提供后勤保障和物流渠道。
审时度势 谨慎应对
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自贸区贸易额能否实现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贸易的走势。
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的进口额同比下降了6.3%,不过,总体而言,自贸区仍为巴拿马经济的重要支柱。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于2014年竣工,届时运河运力将大增,当地民众对自贸区前景仍持乐观态度。
作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源地,欧洲自贸区以转口贸易见长,即形成大进大出的物流集散模式,依靠发达的物流网输送至欧盟全境,汉堡自由港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过,随着欧洲自身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依靠关税优惠吸引贸易的时代逐渐过去。自2013年1月1日起,拥有124年自由港历史的汉堡港结束使命。
顾清扬建议,中国自贸区发展要分步骤、分阶段开放,先实现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夯实基础后再谋求推动放开资本账户、相关金融合作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执笔记者:姜俏梅;参与记者:胡隽欣、陈威华、文史哲、黄继汇、苏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