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证监会要毁掉股市吗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郭施亮:证监会要毁掉股市吗

加入日期:2014-4-28 15:01:05

  近日,影响市场的消息面有很多。其中,IPO发审会重启、122家企业完成预披露以及广汇能源发布沪深两市首份优先股预案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悉,主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定于4月30日召开本年度第57次、第58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分别审核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康新(中国)设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申请。此举,预示了IPO发审会正式重启。

  根据一般的流程,首发企业需要经过九个环节才能够顺利拿到核准批文。如今,发审会的重启意味着上述四家企业将进入最后的审核环节,距离获取核准批文也为时不远了。

  此外,自4月18日起,符合要求的在审企业陆续进行预披露。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随着第六批25家首发在审企业25日对招股说明书进行了预披露,目前已有122家企业完成了预披露程序。

  如果按照管理层的推测,今年6月底前,绝大部分的在审企业将会陆续完成预披露的程序。届时,前期629家排队企业将会陆续进行相关的审核程序。

  629家排队企业,预计融资总量可高达数千亿元。若按照已完成预披露程序的122家企业的预期融资规模计算,累计融资总量也有望达到数百亿元左右。

  不过,完成预披露甚至度过发审会的程序也并非预示企业就能够顺利获得核准的批文。从常规的首发审核流程分析,预披露后,还需要经历七个环节。至于通过发审会环节的企业,也需要经历封卷以及会后事项及核准发行环节才能顺利获取核准批文。

  尽管如此,排队企业密集完成预披露程序确实令市场感到震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市场的恐慌情绪。

  回顾2010年至2012年的数据,三年间A股市场通过IPO的企业家数分别达到327家、282家以及154家,累计融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同期,市场再融资规模高达万亿元。

  如今,在股票发行注册制度的过渡期内,因市场将逐步降低审核机构的审核权力,进而实现还权于市场的目标。未来,针对拟上市的企业,将会对其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而对持续盈利能力、发行人投资价值等程序不会作出实质性的判断。换言之,即大幅降低企业上市的准入门槛。

  按照市场发展的趋势,未来A股市场每年通过IPO的企业家数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相应的融资规模也会水涨船高。至此,未来市场能否承受如此巨压,关键还要看市场的容忍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广汇能源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预案也正式拉开了A股市场的优先股序幕。不过,此举被市场认为是变相再融资的又一渠道。

  据悉,本月24日晚间,广汇能源宣布,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00万股优先股,募集资金不超过50亿元,且属于非公开发行的优先股预案。按照市场的推测,未来以工、农、中、建为主的上市银行将会成为下一批试点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预计发行总额达到3700亿元。

  鉴于此次优先股试点,相关的规定也给市场带来了一些预期。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得发行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优先股以及优先股不能设置投资的限制等。于是,此举也消除了市场对新型大小非的疑虑。

  遗憾的是,发行优先股始终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上市公司圈钱的本质。

  优先股,作为一种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创新品种,其设置的利率水平基本高于债券以及部分普通股的股息率。至此,对于部分缺乏业绩持续性增长的上市企业,其普通股东利润或将会被优先级的优先股东侵蚀。

  更为关键的是,发行优先股意味着上市企业的资金需求非常紧张。按照目前国内的无风险利率水平分析,优先股的普遍利率需要达到10%左右才能够起到吸引资金参与的目的。对此,企业最终能否拿出如此高额的利率引人深思。不过,在相关的附属条款中,优先股在公司业绩恶化时可以不付息,甚至不用还本。于是,在当前极度疲软的市场环境下,优先股无疑成为部分上市公司实现圈钱的有效渠道。

  针对当下的证券市场,除了圈钱,还是圈钱。股市的融资功能已经被过度开发。试问,在市场疯狂圈钱的背景下,管理层真的要毁掉股市吗?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