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长,请不要过于傲慢:银行凭什么赚大钱?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杨行长,请不要过于傲慢:银行凭什么赚大钱?

加入日期:2014-4-28 8:23:49

  4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2014年第十一届北大赛瑟(CCISSR)论坛”上发表了一个演讲,他的核心观点是我国银行不存在垄断,银行利润率不高,赚钱是因为规模大,同时,他还认为民营银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贷款难。

  杨行长当然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银行家,因为他曾经管理着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曾经的媒体人,我在工行市值和规模双双称冠全球时采访过他,是那种低调、严谨的同时又不乏傲慢的银行家—值得注意的是,傲慢大概是银行家普遍的特征,他们一方面手握大笔从公众吸收来的低成本资金,另一方面则面对嗷嗷待哺的缺钱企业或者个人,他们确实有傲慢的资本。

  杨行长最近发表的观点不管听起来有多么刺耳,如果仅仅从字面和数字上看,却都是事实,这体现了他作为银行家严谨的一面。但问题在于既成事实并不等于是合理的,而且形成既成事实背后的发展路径更值得商榷,不谈问题而只谈被公众误读的事实,我觉得这体现了他傲慢的一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杨行长所说的银行的规模效应。杨行长将我国银行与工业的ROA(总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对比,“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的资产回报率大概是7%左右,我国银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大概不到1.3%”,杨行长没有说出口的话是,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ROA并不高。杨行长之所以没有将后面的话说出来是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他的这个对比有多荒唐。银行是高杠杆的生意,杠杆率可达12倍,而普通工业企业的杠杆率在2倍为合理,也就是说如果银行的ROA要与工业企业齐平的话,那银行的ROE可是要超过70%的!

  杨行长指出银行业之所以这么赚钱是因为规模大,这是事实,但是规模大是如何发生的呢?能力圈(微信号:AbilityCircle)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不畅。中国证券市场的审批制饱受有识之士的诟病。一般来说,这些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从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认为审批制人为导致证券市场供给的稀缺,因此导致了高估值和权力寻租。然而,我认为企业不能便捷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其实人为地逼迫它们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进而也使得银行这个融资渠道变得紧俏,由此也导致银行资产规模快速膨胀。间接融资的成本往往高于直接融资,因此,中国企业间接融资远远高于直接融资的事实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是导致了整体经济运营效率的下降。

  关于股权融资,我们知道中国证券市场间歇性的IPO暂停和重启也是一大奇观,自2012年11月中旬至2013年12月,IPO在没有明示的情况下实质上暂停了,去年年底重启之后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也已经是一个长长的故事,相信读者诸君对此记忆犹深,我就不再赘述。而企业直接融资的另一种渠道债券融资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大力的发展,根据中央结算公司债券信息部发布的《2013年度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2013年,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331只,发行量2717.30亿元,仅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3.12%。而政策性银行债和国债在发行规模中占据主要地位,二者发行量合计约占发行总量的59.05%。可用来对比的是,美国以企业为发行主体的债券产品则占据了债券整体规模的60%以上(2005年的数据)。中国累计发行的各类债券的发行量占比如下图:

  银行规模大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在普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银行的直接融资渠道却很畅通。杨行长显然不认为现在火热的民营银行能够抛起什么风浪,因为他很清楚银行业的规模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而且我认为这些新设的民营银行在风险管理能力上也有不足(请参看《民营银行难以撼动银行业》)。不过,中国的大银行在过去十几年中为什么能够快速扩大自己的规模,而没有受到资本金的牵绊呢?以杨行长曾经领导的工商银行为例,2004年只有5万亿资产,而到2013年则有19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6%。除了大银行本身业绩增长之外,通过资本直接融资补充资本金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据Wind统计(如下表),五大行上市后的直接融资总额达1.2万亿,其中债券融资8, 533亿,股权融资3, 430亿。

  资料来源:能力圈(AbilityCircle)根据Wind资料整理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60%以上的利润是由16家上市的银行贡献的,这一现象对不少投资者造成了困扰,但杨行长在演讲中指出“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利润额大概是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的3倍”。我认为,这从侧面证明中国有大量工业企业无法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因此,才导致银行业的利润在上市公司总利润中的占比奇高。

  第三,贷款利率市场化而存款利率非市场化则是银行能够通过做大规模赚大钱的又一个原因。中国的贷款利率早已经市场化,对于中小企业,银行往往会上浮贷款利率,但对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像中石油、中移动这样大型国有企业,银行往往会下浮利率向它们发放贷款,在银行业,热衷于向那此信用好的大企业放贷被称为“垒大户”。银行能够“垒大户”实际上也是其规模能够迅速扩大的原因,而银行之所以能够“垒大户”则与银行较低的资金成本有关。

  中国的存款利率市场是部分市场化的,对于居民和普通企业,存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而在金融同业市场,存款市场利率是市场化的。余额宝正是将居民的钱以货币基金的形式集中起来投资于金融同业市场,使得存款利率市场化在没有官方许可的情况下成为既成事实—而我认为此举对中国金融改革意义重大,如欲了解这方面更多的观点,请参看我撰写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系列文章。那么,读者或许好奇,银行按照市场化利率计价的存款占总体存款的比例有多少呢?根据高善文等人的研究,中国银行表内外合并起来,负债端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定价的产品“三七开”,即银行存款中有30%是市场化定价的(请参看高善文等人的研究报告《利率市场化与余额宝的兴起》)。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国大银行迅速做大规模的三个原因无一不与中国金融业存在的弊端相关,因此,将工商银行做成全世界最大的银行还不足以证明杨行长就是全世界最牛的银行家,傲慢一点可以,但也不要过于傲慢。

  在存款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向大企业发放大量的低息贷款来做大规模,而如果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它们能否向原来的大户转嫁成本是个巨大的问号。而同时,如果普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变得更加通畅的话,大银行流失大客户几乎是一个确定的事。因此,随着银行的贷款大户转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银行就不得不转而去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市场,如果中国金融业未来真的按照这个路径发展,那一定程度上有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现在的大银行可能面临的前景就是缩减资产规模,通过更高的定价来获利,而不是如过去十几年一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来获利。在这个意义上,杨行长所说的做大规模然后赚大钱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一个即将被淘汰的商业模式,它并不是一个值得拿出来炫耀吹嘘的商业模式,虽然我也不得不承认淘汰它的过程会相当漫长。

  顺便说一句,前几天我去一家股份制银行办事,想同时在这家银行办个类似余额宝的银行宝宝,出乎我意料的是,银行理财柜台告诉我办不了,它们银行这个产品是要每天抢的。看来余额宝、理财通、百发这样的互联金融产品的出现,只是让银行恐慌了一时,并没有让它们真的下决心去消除活期存款和货币基金之间的障碍。因此,我推测类似余额宝的、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基金产品将长时间存在,它们将持续侵蚀银行的活期存款份额,直至官方存款利率市场化真正实施。最后的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有时候企业太大了并不只是个优点,它也有船大难调头的缺点—相信杨行长对此一定有比我更深体会。银行显然已经看到互联网理财产品对自己存款的侵蚀,而且也推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但到了终端,策略执行仍然会走样。

  【评论上首页】参与本条新闻底部评论互动,畅谈一家之言,即有机会亮相频道首页,让更多人听到您的声音!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