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4月26日电(记者韦慧、裘立华)在乡镇、农村、城乡接合部的中小超市,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山寨商品寻常可见。这些假冒伪劣商品被大量销往农村的同时,被侵权企业开始调整维权策略,从终端出口来遏制商标侵权。一些被诉中小超市经营业主逃避诉讼,甚至抱团抵抗法院。治理农村假冒伪劣最关键的一步,亟须提高农村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商标侵权之所以在乡村高发有其必然的土壤。除了这些区域缺乏基本的辨假意识与能力外,跟乡村中小超市自身的经营模式也有关系。资金有限,经营规模较小,业主的自身素质不高,再加上抱着侥幸心理和利益的驱使,导致了他们明知是假冒产品仍予以进货销售。
对于假冒伪劣,乡镇居民早已深恶痛绝。无奈的是受基础设施的限制,只能接触到仅有的低端市场。对于他们来说,买到假货不说,就算买到真货,看看日期却是过期产品。
农村市场并非城市的垃圾场,这里的劳动者也并非文明的消“废”者。阻断假冒伪劣“上山下乡”,必须遏制不法商人的“歪心思”。应该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以及增强他们的知识产权概念,自觉抵制山寨货。
政府部门也不能让老百姓抵制完山寨货后陷入“没地消费”的困境。短期来看,一方面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制裁力度,警示经营业主守法经营;另一方面中小超市对所售商品来源应切实负起审查及注意义务;再有,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人为了追求物美价廉而热衷于买盗版商品的观念。
从长期来看,要减少“李鬼”在农村的危害,关键是要让“李逵”降低成本进入农村中小超市,这需要政府加以扶持,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放心店的建设,对于诚信的农村中小超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奖励等;二是支持大的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流通市场,或者借助目前物流网络最为完备的邮政,使得真正的好产品进入农村市场。
作者:韦慧 裘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