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果 四川芦山、成都报道
太平镇早年因煤矿而兴盛,随着四川省对小煤窑的关闭,镇上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两所民营幼儿园,成为镇上留守幼童的主要去处。
其中,苗苗幼儿园在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芦山地震中遭到严重损毁。幼儿园园长竹楠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幸好地震发生时是早晨,孩子们还没有来报到,所以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
地震发生后,竹楠试图重建,但是遇到了许多困难,尤其是土地,然后是设计,但一年之后,幼儿园已经得到重建。
2014年3月31日,竹楠第一次见到自己幼儿园的设计者—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坂茂(Shigeru Ban)时,激动得差点哭了出来。坂茂和他的中国志愿者们一起设计了这栋颇具特色的建筑,从这些志愿者的口口相传中,竹楠知道了坂茂的故事。
2014年3月31日,坂茂刚刚获得了2014年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这次他专门为验收自己的作品而来。即使在偏远的中国芦山县太平镇,他的到来仍吸引了建筑业界人士慕名而来。
震后一年的太平镇,三分之一已损毁房屋仍未拆除。一部分居民住在白色板房里,褐色的新苗苗幼儿园屹立在一片白色的板房,特别显眼。
从2013年4月20日在地震中被严重毁坏,到2014年2月15日新幼儿园交付使用,竹楠说,这几乎是芦山灾后一年重建的缩影。
苗苗幼儿园的重建
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后,苗苗幼儿园三层砖混结构的园舍因严重受损而停业,太平镇60名幼童因此成天在这个满是危房的震区游荡。
竹楠本想在原址重建幼儿园,但在太平镇重建规划出台前,她的这一想法并未获得当地政府的许可,且对于民办幼儿园,当地财政并无任何扶持计划。在竹楠无助之时,国内NGO组织麦田计划找到竹楠,告诉她建筑设计大师坂茂愿意为她设计一所全新的幼儿园,而资金则有麦田计划解决。
太平镇政府也支持这一计划,并给苗苗幼儿园在距太平镇约一公里外的杨寺庙划了一块空地,这也紧挨灾民震后临时板房的安置地。
震后,杨寺庙被当地政府划为临时过渡安置区从太平镇需要经过一段长长的下坡和一座没有护栏的石板桥,路面没有硬化,若是下雨,泥浆会没过脚踝。
杨寺庙安置点约有40户居民,这个幼儿园要为他们的孩子们提供学前教育,附近的杨家湾还有几十名学龄前儿童,也可能到苗苗幼儿园就读。
57岁的坂茂,因善于利用纸管建造房屋而闻名世界。这并不是坂茂第一次在四川地震灾区建造应急建造。2008年5·12地震后,坂茂曾在成都市的华林小学建造的两间教室,一直使用至今。
尽管是建筑大师的作品,但是2013年10月21日开工时,却没有举行任何宣传和仪式。志愿者只是遵循了一个古老的守则,查阅了老黄历,癸巳年壬戌月庚申日,宜动土。
施工过程中,工人们发现纸管框架并不适合苗苗幼儿园。所以,苗苗幼儿园的由木节点连接纸管,屋面承重由货架角钢拉固在承重柱上,这个结构是坂茂根据中国的资源情况而专门设计的。而由于此建筑仅在过渡期使用,坂茂在设计的时候并未过多强调设计感和建筑材料的考究,如苗苗幼儿园的墙体使用的是塑钢门窗。
事实上,虽然纸管建筑的造价比普通过渡板房贵出不少,但纸管建筑是坂茂在全球应用的一个成熟灾后应急建筑体系。在过渡期完成后,纸管拆除方便,并可移至其他地点重新组装或改成其他设施再利用。
中国建筑师邹劲光是苗苗幼儿园的志愿者之一。他说,坂茂在1994年阪神大地震后建的纸管教堂,在2005年整体移到了台湾桃米,直到现在还在使用。2008年坂茂在成都华林小学建的纸管校舍,已经使用了6年,按目前的维护,至少还可以使用3至5年。
太平镇的安置点是在一块河滩地上,所以地基施工非常讲究按日本最高抗震级别设计12毫米的钢筋,10公分间距密铺。邹劲光说,这应该是雅安单层建筑里面最抗震的地基了。
邹劲光说:“让当地社区居民和外来志愿者共同参与建造的过程,这是坂茂在灾后过渡建筑修建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让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作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公益项目中,通过一起的工作和生活,大家互相碰撞中了解对方的想法,增进双方的友谊。”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08年,成都华林小学的建造过程中,中日两国学生,从最开始的互相看不惯对方,到分手时的抱头痛哭,“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参与式重建
重建过程,也是一场乡村治理实验。 芦山县的村民自治实验一共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在震后物资发放阶段。地震初期,救援物资不断涌入芦山。物资发放过程中,由于人力不足,道路通讯不畅、部分救灾物资有限等原因,物资发放存在一定无序现象,部分村、组干部甚至优亲厚友,这造成了村民对部分村组干部的不信任。
如何规避物资发放过程中的矛盾纠纷,把有限的物资公开、透明地发放给受灾民众,成为芦山县政府的一道难题。经过慎重研究,当地决定由各安置点受灾民众自主推荐威信高、信得过的群众代表,组成物资发放监管小组,全程参与救灾物资接收、保管和发放,群众代表根据本安置点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物资发放方案供“村两委”决策,发放结果让群众更加信服,有力地维护了安置点社会秩序稳定。
但进入过渡安置阶段后,以群众代表参与村“两委”具体事务的组织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群众代表履行责任的事务过于单一;二是代表身份的认可度逐渐降低;三是群众代表人员流动性较大,履职不稳定;四是群众代表参与的工作有限,不能全面表达群众意愿。
于是,芦山县政府在宝盛乡玉溪村进行试点,设立村民议事会。村民议事会以村为单位组建,经村民代表大会授权,在授权范围内行使村级自治事务议事权,讨论协商村级日常事务,议事范围包括困难群众的认定、矛盾纠纷的调解、房屋受损的鉴定、产业重建思路的讨论等,与群众代表参与村“两委”事务相比,议事组织章程更加规范、议事的范围更广,人员更加固定,受灾民众易于接受。
很快,村里组织全体联建农户选举了13位业主代表,芦山县新村建设第一个“自建委员会”应运而生。“从户型选择到质量监督再到资金监管,都由业主们商量决定,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聚居点的建设很快动起来。”黎明新村“自建委员会”的副主任齐学军说。
目前,芦山县县已成立了40个农房重建自建委员会。作为灾后重建新“管家”,“自建委员会”通常包括质量监督组和资金管理组,委员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主要是村里的能工巧匠、威望较高的村民等,全县40自建委员会成员已达260个。
资金缺口待解
从苗苗幼儿园往太平镇上望去,在地震中严重受损,一度被军方临时征用为机场的太平镇中学,现在已经被修缮一新。但重建建筑能否再次经受地震的考验,这是当地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在今年两会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芦山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中,农房重建是重中之重。何健表示,在世界很多国家,城市和农村的建房都是规范,而我国的农村自建房屋是二元式结构,农民自己建自己的,无人监管,往往出大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倒塌最多的是农村自建房,4·20芦山地震,垮塌的也几乎都是农房。
尽管4·20芦山地震后,四川省出台了有关芦山地区农民自主建房的管理办法,但何健认为,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二元化结构,还应该把农民自建房屋纳入正常管理,需要国家立法。
但在未来,重建中庞大的资金缺口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省副省长钟勉表示,芦山地震重建仍然有36%左右的资金缺口,近300亿的资金需要多渠道筹集。
钟勉称,主要原因来自中央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负债的管控更加严格,与此同时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市场化招商效果并不显著,造成筹资的难度加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知,尽管目前四川省政府多方引资,但建设资金缺口依然未有效填补,而产业重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亦不明显。
但竹楠依然对芦山的未来充满信心,她现在已经开始使用坂茂所设计的新幼儿园了。她说更多的家长因坂茂而希望将幼童送到这里来。按照坂茂嘱咐,竹楠每年给纸管刷一次漆,坂茂说,如果维护得当,苗苗幼儿园可以成为“永久”建筑。(编辑 衣鹏 谭翊飞 申剑丽)
作者: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