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最新期《经济学人》封面
导读:《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封面文章表示,政府补贴和担保再一次腐蚀着金融业,造成新的危险。
自从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本轮金融危机是政府将金融业控制权交给市场所致,因此加强管理是解决之道。美国房地产业充斥的次级贷款导致雷曼破产,现在该行业成了最新监管目标。美国正计划对房贷市场进行永久政府担保,如果发生危机90%的损失由政府保险。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令人安心的——除了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难以预见政府多大的支持力度能够预防过度冒险;其次,无论美国房地产出什么问题,绝不是因为政府缺位。美国房地产是全球监管最力的行业之一而远非一个自由市场,其融资来自纳税人补贴,贷款政策由政府制定。
还是在1856年,本刊历任主编之一白芝浩(Walter Bagehot)谴责他称之为“盲目资本”(blind capital)的崩溃,即无视风险的天真资金蜂拥而入愚蠢投资造成的周期性现象。考虑到不仅这种恐慌时刻不可避免而且金融在经济中的系统性影响,政府必须制定专门规则加强金融安全。不过白芝浩提出发生危机时的救助应当是惩罚性的。惩罚的严厉程度视政府对金融家的态度是否如其它行业的大佬而定,是否强迫银行家和投资者自己承担尽可能多的风险。政府对金融系统越保护,从业人员就越有可能去冒险而不遭致惩罚。
这种危险在2007-08年得到充分说明。经济繁荣期间银行家在政府兜底的冒险行为中获利,当泡沫破裂时却让纳税人买单。然而这些教训并未被吸取。从美国繁琐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到欧洲的金融交易税,2008年以来出台了大量新规。一些提高银行资本比率和流动性的措施使得金融业更加依赖自身,美国的银行面临更加严厉的杠杆率规定。不过总体而言,监管和保护要求使得金融业过度严重依赖政府支持。
这些数字会让白芝浩震惊。美国公民现在可以随便在一家银行存上25万美元,因为这个数目的存款受到政府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还有什么因素刺激人们去核实这家银行是否运转良好?绝大多数国家仍然鼓励企业和个人借贷,允许他们用还贷利息低税。美国对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的补贴超过1000亿美元。
甚至白芝浩自己的危机解决方案也退化为一种补贴制度。投资者知道政府通常会救助大金融公司,于是对它们的贷款利息比其它行业低。美国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利用1200亿美元资金补贴充实股东钱包数十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数据称,英国和日本两国银行的补贴总计1100亿美元,欧元区为3000亿美元。发达国家对银行业的补贴总计6300亿美元,超过瑞典的GDP,比1000家全球最大银行的净利润还多。
很多情况下出台规则和进行救助的理由是为了保护普通投资者免受,然而总的结果却是进一步增加政府保护和扭曲风险机制。
这与历史发展模式相符。正如本期另一篇文章所述,监管层通过空前加大对金融业的保护来应对每一次危机。从1792年到1929年美国的五次金融灾难说明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起源,在此期间出现了从兴办合资银行到成立美联储和纽交所的成功创新,但同时出现了政府干预逐渐增加的有害趋势。存款保险制度就充分说明了这点。1934年美国出台该制度时保障储户2500美元的存款以减少银行挤兑风险,保险数额在当时比年平均收入略高。虽然今天美国的情况极端,但保障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在西方很普遍。这样做保护了财富和收入,意味着投资者忽略银行信用度,只关心利率是多少,于是存款蜂拥而入脆弱的冰岛银行和其它资本金缓冲少得可怜的银行。
总的结果不仅是养肥了一个行业,而且削减了金融的有益影响。健康的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使信贷流向需要它的公司。此外金融还可促进经济公平和增强竞争力,为那些没有金融就无法挑战行业大佬的公司提供资金。现代金融更具倾向性:储蓄被引向补贴和抵税,负债经营的房地产业疯狂而机器设备与专利投资枯竭。所有这些都遏制了经济增长。
如何阻止金融业这个吸血僵尸?存款保险限额应逐渐降至不超过一个人的年收入,在美国是5万美元左右。这足以保持支付系统无碍。银行家们也许就会像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前那样开始宣传他们的资本比率有多强劲。为公司融资减免税收有合理性,但优惠全流向债务而非股本并不可取。让投资者而非纳税人为破产买单还可做更多工作。立“生前遗嘱”和发行减损债券在这方面开了头,前者要求巨型银行提前安排好破产事宜,后者在发生危机时可充当缓冲器。不过欧洲的进度远不及美国,解决巨型跨国银行的问题仍然存在。
让官员从金融业收手的可能性低得令人难过。不过他们至少可接受白芝浩的建议,让政府支持银行的代价清晰化。对金融业的保障如今已远超银行业,资本不足的清算机构和货币市场基金也被纳入。政府应在预算中像其它补贴一样列出这些开支,并为它们适当定价。不然的话,政府只不过是在酝酿下一场危机。(柠楠/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