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部署落实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决定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会议要求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落实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
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让一些市场人士颇为激动。一位券商宏观分析师分析,3月份广义货币增速回落应该超出了央行的预期,在名为“中性”的货币政策之下,央行可能会加大加快长期流动性的定向投放,对县域农商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准,正是货币政策定向发力的开端,预计下一步可能会有更多定向宽松措施出台,再贷款是备选措施之一。
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对县域涉农银行定向降准,只是金融支农的一项措施,不能视作放松货币政策的举措,也不是后续可能放松货币政策的前兆,市场对此不必过度解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行情,问诊)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三农”服务,属于结构性调整,不是新一轮的刺激政策。他说,降准当然可能看做是流动性宽松,但这种宽松是结构性的,主要是为了释放更多流动性投入到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中信证券(行情,问诊)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经济需求较弱,整体通胀水平不高,农产品(行情,问诊)价格也持续低位运行,农民和农业相关产业景气程度较低,此时金融政策鼓励显得尤为重要。涉农贷款财政奖励和降低存准等定向政策,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过度投放流动性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也表示,县域农商行和合作银行降准,并不意味着趋势性宽松形成。他认为,中国版量化宽松不会出现,全面宽松会推升债务率和杠杆率。目前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政府不会重走老路。此举意味着二季度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实际上,为了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更好服务“三农”,涉农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政策优待,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和不良贷款核销等方面享受着政策优惠,比如西部地区的农信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比大型金融机构低6个百分点。
银监会有关人士介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顺应了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大趋势,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问题,同时可以培育多种形式的金融体系。
壮大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提高服务“三农”能力效果明显,据银监会统计,从2009年开始,银行业涉农贷款连续5年实现“两个不低于”,到2013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0.9万亿元,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22.8%,比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贷款4.5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2.5倍,农户贷款覆盖面持续保持在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