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京三交易所待重新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陷错位尴尬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沪深京三交易所待重新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陷错位尴尬

加入日期:2014-4-14 10:04:29

  正当肖钢主席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奔走调研之际,“层级”间的暗战却在悄然升级。

  证监会于日前宣布,新股发行股数与上市地脱钩,允许IPO企业自主选择挂牌地。上交所迫不及待对排队企业展开游说。两大交易所之间的斗争转向明处。

  与此同时,证监会调低了创业板的门槛,为深交所增加胜利的筹码,却不小心将新三板拉入战局。多层次资本市场即将进入“三国演义”时代,未来战况将越发激烈。

  这场较量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走向。三大交易所的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断层与错位,都将在其中找到答案。

  IPO“转板”

  沪深两大交易所的“默契”随着证监会的表态被骤然打破。

  3月27日,证监会以监管问答的形式提出,允许拟上市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首发审核将按照沪深交易所均衡的原则进行。

  在3月28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重申上述立场,并表示“此前两所之间约定按企业发行股数多少划分上市地,这种做法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调整。尊重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的权利,符合市场化和法制化原则,有利于沪深交易所提高服务效率与能力”。

  两大交易所差异化发展14年的局面因此被打破。2000年,高层敲定了沪深两市错位发展的战略,深交所停发新股筹备中小板和创业板;上交所单兵独进,逐渐成为蓝筹股的大本营。

  2004年,深交所借中小板重新开门“揽客”,两大交易所也以1亿股为界线,初步划定IPO资源:新发股本超过1亿的企业前往上交所;低于1亿的到深交所。

  随着创业板于2009年横空出世,IPO天平逐渐向深交所倾斜,沪深两市重划界线:IPO新发股本低于(含)5000万的非金融企业在深交所挂牌;8000万股以上的归上交所;5000万股至8000万股之间的,由企业自行选择。金融类企业则以4亿股为界。

  如今,“楚河汉界”再遭调整,沪深两大交易所之间的较量瞬间从“暗斗”转向“明争”。IPO审核通道随之生变。以往的板块均衡审核原则转为交易所均衡,即按照2家主板=1家中小板+1家创业板的方式进行安排上会。

  这意味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审核速度将落后于沪市主板,急于融资的候审企业或因此酝酿转板。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7日,排队候审的685家企业中,拟在深交所上市的多达515家,占比超过75%。

  “审核格局的变化肯定会影响拟IPO企业的选择。这些企业主要有两种想法, 一是尽快拿到钱,二是尽多拿到钱,就看企业求快还是求多。”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邹亚生笑言。

  来自投行的消息表明,排队候审企业对是否转板上仍感踟蹰。有投行人士指出,中小板和沪市主板上市规则相同,决策流程至多一个月即可完成,转板成本相对较小;但创业板转主板则因规则不同,更加耗时耗力。

  有趣的是,上交所已经迫不及待地展开IPO“招募行动”。有消息称,3月27日晚间,上交所动员手头有在会项目的券商,让他们建议企业修改上市地。

  “三国演义”

  上交所的急切事出有因。

  以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框架下,沪深两大交易所各得其所,大型企业挂牌上交所,中小企业剑指深交所。但随着大型国有企业IPO基本完成,上交所IPO资源日渐枯竭,深交所凭借中小板和创业板成功实现上市数量的反超,成交量更是完胜前者。

  “上海股市近些年来的相对疲弱,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先的定位有关。”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称,“上海股市在上市公司结构上显得四平八稳,市场因此缺少活力,自然难以吸引投资者,结果也就使得作为资本市场最基础的定价能力与筹资能力大大萎缩。”

  不甘落败的上交所近年一直想方设法寻求破局,但始终未能如愿。2010年,上交所发布新兴蓝筹指数上证380指数,构筑起经典蓝筹、新兴蓝筹、潜力蓝筹三大板块,推进多层次蓝筹市场的建设。可惜喧嚣过后,其与深交所之间的差距不缩反增。

  今年,上交所大力巩固其蓝筹阵地的同时,还研究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将其定位于服务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上交所的官方说法,战略新兴产业板定位于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企业,与主板和创业板形成衔接。即便如此,上交所此举仍被视为叫板深交所。

  面对两大交易所不断升级的暗战,监管层最终决定“拉上交所一把”。业内认为,证监会这次取消了IPO企业挂牌地限制,平衡两地利益的意味明显。

  在向上交所施予援手的同时,证监会也向深交所伸出了橄榄枝。3月21日,证监会公布了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的方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适当降低创业板的首发财务指标,取消持续增长要求。

  另外,证监会还发布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停止执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创业板申报企业不再限于九大行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新金融记者,降低创业板IPO门槛意义深远,不但可以鼓励更多创业企业前来融资,增加创业板的包容性,而且还可以让逐渐蜕变为“准主板”的创业板回归本源。

  但如此一来,不可避免地将埋头“圈地”的新三板带入战局,三大交易所短兵相接的时代迟早会来临。

  “新三板发展迅猛,虽然目前创业板具有IPO募集优势,新三板难以形成威胁,但由于新三板是公司制,优于深交所的事业单位制,未来完全有潜力将创业板的下游垄断,届时创业板就会有失灵活性,如处理不好两者间关系,新三板势必成为深交所未来发展的一大劲敌。”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一针见血地指出。

  事实上,踌躇满志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已经迫不及待地亮出底牌。公司副总经理高振营上月表示,已开始着手研究场内分层,以便差异化地为挂牌公司针对性服务。挽留优质企业的意图不言自明。

  错位和断层

  三大交易所竞争升级背后,难掩多层次资本市场层次错位和断层的尴尬。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各个层次并不是简单平行、彼此隔离的,而是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交错并不断演进的结构。”证监会主席肖钢年初撰文称。

  但现实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各个层次势力不断壮大,层次内部界限日益模糊,层次之间更是严重脱节。

  根据董登新的研究,目前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的企业市值大多集中在10亿元至50亿元。总市值在10亿元以下的公司,上交所有2家,创业板仅有1家,中小板为零。

  “过高的IPO门槛,已经严重扭曲了上交所与中小板、创业板的市场定位。”董登新直言不讳,“行政审批制的排队效应催生了本能的‘优选’功能,使得实际IPO标准‘水涨船高’,并直接导致最终‘过会’的中小板企业,其块头已达到了大企业的标准,或者至少是中等企业偏上的规模。”

  以截至4月8日公布年报的211家创业板为例,其中盈利指标满足主板要求的企业占比达九成。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水准”远高于国标标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鉴于此,加上沪深两大交易所争战升级,打通A股各板块之间的通道,实现上市资源市场化流转,恐怕是大势所趋。

  “香港的创业板企业转上主板的冲动非常强烈,因为主板估值高,但前提是人家创业板是名副其实的创业企业‘摇篮’。”董登新称。

  按照董登新的看法,只有打通股票市场内部各板块,让创业板和中小板中的成熟企业有机会进入主板,才能保证创业板的“纯度”并增加上交所挂牌企业数量,A股市场才有望成为与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相抗衡的特色股市。

  相较于场内市场的资源流转,场内外市场的无缝衔接其实更令人期待。从新三板扩大试点到扩容全国,建立转板制度的呼声不绝于耳,但结果往往是“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眼看新三板挂牌企业逼近千家,但场内和场外之间的距离仍然未见缩小。

  在3月21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曾提及,目前市场的转板机制还在研究中。

  有业界人士指出,在目前的发审制度下,新三板转板制度恐怕难以成型,因为这涉及IPO公平问题,容易引发监管套利,恐怕得等到IPO注册制推出后,场内外市场才能顺利打通。

  邹亚生坦言,倘若实行注册制,上交所的困境将迎刃而解,“内地想上市的企业何其多,交易所何愁没有生意做?”

  各得其所

  根据国务院日前发布的资本市场“国六条”,注册制将是未来趋势。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对三大交易所而言,眼下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一任务对年轻的新三板而言显然比较轻松。刘纪鹏认为,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新三板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决定了其更适宜向综合性资本市场的方向发展。

  纳斯达克的经验将市场分为三个层次:“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即原来的“纳斯达克全国市场”)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即原来的纳斯达克小型股市场),以此来吸引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从目前新三板负责人的表态来看,新三板走美国经验的态度坚决。

  相比之下,沪深两大交易所要想重新定位并不容易。除了受到现实条件约束,行政管控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2011年,两大交易所竞争初步升级之际,曾有消息称证监会在考虑沪深交易所的定位问题,结果倾向于让两所回到“原点”,即上交所作为主板市场,而深交所主抓创业企业。

  董登新认为,两大交易所大可继续之前的定位,但均降低双方的IPO门槛,深交所扩大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上交所则接纳部分从中小板和创业板转板过来的“成熟公司”,最好能够接收目前深交所主板企业。

  刘纪鹏提出了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他给深交所的建议是,将中小板并入主板,保留创业板并降低准入门槛,妥善探讨与新三板之间的转板机制,以此来守住产业链高端,俯视新三板。

  “上交所方面,对于大型企业,倡议分拆。通过分拆上市,建立合理的集团公司、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一大’变‘几小’,减小股本规模,优化上市结构,维护股市生态平衡,防止‘大恐龙’咬断食物链,让上交所的大盘蓝筹股重新焕发少年的青春。”刘纪鹏称。

  但不管怎样,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是交易所存在的根本,而这恐怕也是三大交易所无论如何争斗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面对两大交易所不断升级的暗战,监管层最终决定“拉上交所一把”。业内认为,证监会这次取消了IPO企业挂牌地限制,平衡两地利益的意味明显。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