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13年公募基金上演了难得一见的赚钱效应,而且凭借互联网金融的火爆,各大公募也频繁被投资者聚焦在视野中。不过,统计数据显示,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新产品发行的现状似乎有些背离,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
数量规模齐跌
热闹并不意味着有收成。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业就面临这种尴尬的处境。Wind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募基金共计新成立65只基金,规模共计847.52亿份。而去年同期该数字达到2198.59亿份。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共计新成立65只基金,去年同期是96只。其中,股票型基金成立13只,混合型基金20只,债券型基金则为14只,货币市场基金的数量最高为16只。
“货币市场基金毫无疑问依旧是今年一季度各大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主要精力所在,”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市场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这主要是缘于去年互联网金融的火爆行情在今年依旧在继续,且大有扩张的态势。”该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目前与公募基金的对接更多的还是集中于货币市场基金领域,所以未来一段时间这一现状可能还会继续。”
统计显示,上述16只货币市场型基金共计份额为388.21亿份,几乎占到了一季度全部新成立基金规模807.70亿份的“半壁江山”,平均每只基金首发规模达到24.26亿份。而股票型基金新成立的13只共计发行份额为128.60亿份,相对于去年一季度的211.83亿份“缩水”近半。
面对发行规模远远低于预期的尴尬处境,不少基金公司选择了延长募集期。今年初,国金通用鑫利延长募集期,随后华富基金也宣布延长一周旗下某只产品的募集期,而华润远大基金的首只股基表示延长募集。
“延长募集期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市场环境不好延长募集期来希望募集更多的资金,”某第三方分析人士表示,“部分新公司更为艰难,毕竟投资者并无可参考标的,所以这类公司的产品发行在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将更为艰难。”
首发规模趋小或成主流
“尽管近些年来公募基金新成立的基金规模普遍呈现缩水态势,但是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这一趋势可能还会延续,”上述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而且对于投资者以及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而言,这并非坏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公募基金从业人员都跟记者表示,未来的趋势是单只基金的规模将不会呈现以前那种动辄上百亿的壮观景象,相对灵活的规模虽然对公司的管理费收取带来不利,但是更有利于投资者获取更为可观的投资收益。
一位已经“公转私”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业界都很清楚,一只规模过大的基金管理起来其实更为困难。“如果规模过大,很难获取投资者更希望看到的可观收益。”但是该人士也表示,对于规模日益缩小的尴尬处境,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营销成本也将进一步增加,毕竟规模是公募基金的生命线,“单只募集规模的缩水,就需要通过更多的产品数量来补充,必然会增加成本。”
而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却在肆意扩张。“货币市场型基金的规模近几个月以来的增长实在是太快了,远远超越之前的行业发展经历,”南方某公募基金人士称,“这主要源自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规模扩张效应,余额宝的规模激增速度带来的示范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公司发力于互联网金融,而对接的产品都是货币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