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初见徐帆的作品,人们往往被他作品的古典气质所吸引,同时也会惊诧于画面中那些让人疑惑的形象。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被人与动物的奇怪组合所替代,似乎隐晦的反映出人性的复杂,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画如其人,沉静、凝练的作品正如画家冷静、理性的气质,三十岁出头的画家徐帆,安静而沉稳。
绘画的哲学
2005年,徐帆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师从于中国当代油画界的两位顶级人物——陈丹青和石冲。
徐帆告诉记者,他的绘画艺术既得益于石冲精湛高超的写实技法,又受教于陈丹青深邃敏锐的思考方法。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石冲老师的绘画中,那种“颗粒感、粗糙的印刷感”的效果。“画面的形式只是表象。其实,他(石冲)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写实。最终要体现的是内心。”
老师的作品中,物体与空气接触的感觉,是一种独特的绘画体验,让徐帆为之着迷。他说,直到现在几乎每天都会看看老师石冲的作品“那种空气感和人的存在感,深深地打动着我。”
徐帆体悟到,这些绘画的技法之内有理论,也包含着哲学思考,这给了他艺术上很大的启发,把他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绘画领域。他的画也表现出不同于同龄画家的思想性。
对于很多从事写实绘画的艺术家来说,视觉艺术首先是对美的崇尚,由此将人带入其中,继而引发感悟和思考。
写实画家,以最浅层次的基本技法——光与色的处理为基础,寻找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对西方经典绘画大师的喜爱与尊敬,让徐帆早期的绘画更多的是学习模仿、甚至是直接借用大师们绘画中的构图、用色,并在这些形式的表象之下,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世界。
世界的本质
徐帆的绘画中总有西方经典大师伦勃朗和卡拉瓦乔的影子。伦勃朗、卡拉瓦乔所代表的欧洲古典主义精神,反映了绘画艺术关注的对象从宗教到宫廷贵族,再到平民的演变,代表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的兴起。
伦勃朗的绘画已经不是真正的古典主义,他革新了自柏拉图时代以来的古典主义。伦勃朗打破了“黄金分割”、“三角构图”以及色彩技法上的清规戒律。让从柏拉图时代的古典主义绘画——将世界观浓缩到一幅画里,变革为在一幅画里探寻真理。
徐帆告诉记者,他在读书的时候曾不断地揣摩大师的绘画作品。通过与古代画家的“对话”,他领悟到,“大师们是想通过绘画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无论是画皇族还是贵族乃至平民,大师们对形而上的兴趣不大。达芬·奇、伦勃朗想通过画万事万物来体会、来弄清楚,上帝所告知他们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徐帆说,“就像中国的画僧,通过绘画体会佛理,体会禅宗的境界一样。穷其一生就是对世间真理的追求。”
徐帆从大师们的绘画中看到了他们对世界本质的追求。“我的好奇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在他们的绘画里真的找到了。大师们通过描绘一切他们所看到的,来感受这个世界,体会真正的本质。”
徐帆从经典大师的作品中体会到,从“怎么画”(技法),到“画什么”(对象),再到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画”(观念),绘画从古典主义回到现实本身,成为认识世界真实存在的一种方法。
然而,对于每个画家来说,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画”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学画的时候,我就通过体会大师的绘画,了解到绘画不只是描摹对象,而要了解每一笔中涵盖的意义。”徐帆说,他努力去体会绘画图像的含义,“人物的动作、手势、表情的设定,都有意义”。
徐帆把对社会、对人性的理解放到了自己的绘画之中,他用寓言的方式,从形而上的观念世界回到了现实之中。
永恒的价值
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虽然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和速度,但在画家徐帆看来,这个世界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他更愿意用四个字:“古、今、中、外”来概括这个世界的本质。“东西方也在愈发趋同,人类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人类对权钱利益、形色美丑的认知既没有升华也没有降低,仍在追逐但都没有得到。”徐帆说。
徐帆从古今中外的寓言中获得灵感。在他看来,这些寓言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有时仍然像驴子一样,执著愚蠢地追逐着某些东西。人类想要的一切仍然是成功和欲望的满足。”
他的作品画面,如同他所借鉴的古代文学——《伊索寓言》一样的怪诞而发人深省。 “一切道理并没有改变,只是有所延伸。”对于画家来说,采用这样的绘画方式,不是形式上的复古,而只是对人类永恒主题再解释。欣赏他的作品,从诧异不解,到开始思考,再到与艺术家对话之后的理解,作品才真正完成。
如此看来,徐帆的绘画很合情合理。从古至今,寓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终究是对人性本身的认识,对世界的探知。徐帆在用当代的视觉方式表达当代寓言。“能够打动人的艺术永远是那些永恒的东西,它与形式无关,来源于内心。”他说。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