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电企业紧盯国内碳市场CCER或供应不足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五大发电企业紧盯国内碳市场CCER或供应不足

加入日期:2014-3-4 6:14:52

  “现在我们CDM项目都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电投(北京)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曙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欧盟碳市场波动对公司运营产生了影响,“很多开发成本都压在里面”。

  一面是国际碳市场的惨淡,另一面则是中国碳市场的红火。

  国内已经“开市”的5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都设置了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灵活机制,如同欧盟碳市场中的CER,类似CDM。

  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政策上为此前在联合国注册的CDM项目留了一道口子,允许一些符合规定的CDM项目能够转回国内碳市场。

  虽然国内碳市场给了韩曙东很多希望,不过在面临将CDM项目留在联合国还是转回国内的选择上,他还是将项目暂时“押宝”在欧洲碳市场。

  尽管如此,五大发电集团的碳资产管理与咨询公司已开始布局国内碳市场。

  “我们准备从今年开始在国内开发新的CCER项目”,韩曙东以及另外两家发电集团的人士都如是表示。

  其中,五大发电集团中的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显得最为活跃,已陆续开发11个CCER项目,目前所有项目正在审定当中。

  事实上,随着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履约期在6月份来临之时,一些排放超出配额的控排企业绝对会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CCER进行低成本履约。换言之,对于CCER的开发而言蕴藏着商机。

  坚守CDM还是“转回国内”?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国家发改委已批准CDM5007项,中国在联合国EB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3780项,其中已经签发1374项。

  “五大发电集团的项目估计会占到一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五大发电集团的CDM项目有一些被陷入低迷的国际碳市场。

  “现在属于半死不活状况,这么低的价格买卖双方都不会去执行”,韩曙东表示,五大发电集团的状况都差不多。

  随着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开启,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且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以及获得联合国EB注册但减排量未获得签发的项目,可申请备案自愿减排项目,CDM项目业主可以将之前的CDM项目“转化”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

  因此按照逻辑,如果国际碳市场已低迷得无生意可做,而中国碳市场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在有政策口子的条件下,五大发电集团或许应该有一些动作。但是对于其手上的CDM项目,五大电力集团下属的碳商却依然“按兵不动”。

  “再看看吧,我们的看法是CDM还是比较成熟的机制,如果能放到欧洲市场去卖的话那就继续卖”,另外不愿具名的发电企业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在韩曙东看来,对于五大电力集团的CDM“不转回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政策原因,规定的限制。五大发电集团具备转回国内条件的只是一少部分。

  第二是自身考虑。

  “要转回国必须先在国际上注销,撤回以后才能往国内转,而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韩曙东表示,“因为这部分没有签发过的,基本都是在2012年注册,而且几乎没有拿到钱”。

  韩进一步解释,如果冒然转回国内,还将承受国内市场的风险,那么这样之前投入的钱就打水漂了。

  CCER供应量或不够

  尽管韩曙东等碳资产操盘者有如此考虑,但目前仍然有一批项目被转回国,正在进行审定。

  截止到2014年2月21日,按照发改委规定,“转化”申请备案自愿减排项目累计已达38个,超过了全部审定项目一半以上。

  自2013年10月24日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上线,到目前为止已有73个国内自愿减排审定项目进行了公示。

  但并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CCER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批准。

  从2014年1月9日召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审核会第一次会议上看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改委执行非常严格,与之前的印象有一些差别,对于额外性要求非常严格。

  “他们最大的考量应该是供求关系。如果CCER不收紧,实际上会犯国际碳市场相同问题,即供大于求”,韩曙东分析。

  不过,在短期看来,市场上还是会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

  事实上,目前CCER注册登记簿系统还没有完全上线。如果系统没有上线,签发出来的CCER量就没有系统储存,而交易就没法对接。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获悉,该系统或为今年4月-5月份才能上线。

  然而,今年6月份各大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履约期就会纷纷到期,而控排企业对CCER的需求便会上升。

  五大电力布局国内碳资产

  “我们今年无论怎样也要开始开发CCER项目了”,上述相关人士表示,毕竟CCER还是有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解到,这些电力企业下的碳资产公司主要还是为本集团服务,开发“CCER”或是在能够允许机构参与的碳市场中购买配额,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集团低成本履约。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华能碳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有限公司便在深圳碳交易市场上以28元/吨的价格购得100000吨。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目前已经“开市”的五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总共覆盖了大约139家发电厂。

  “虽然占全国总数非常小的比例,但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不小挑战”,韩曙东表示。

  虽然步伐并不一致,五大发电集团却都已意识到需要部署国内碳市场。

  “除了华能碳资产公司获得了华能集团1000万的资金支持外,其余四家还未能获得集团的投资。”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我们会想办法全面开发CCER项目”,韩曙东表示,并将对集团所有电厂进行碳盘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