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盘之后来自路透的一条消息表示:证监会最快或将于本周末正式推出优先股试点的消息,某大行人士也表示传说两会后试点会推出。加上这两天银行地产表现不错,所以很多投资者也都觉得这条消息的可信度较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优先股成为美国各个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我国几乎是普通股独霸天下,优先股依旧存在盲点。
本来我们认为优先股是很好的东西。要不然美国怎么这么流行哪?
优先股是什么?本质上就是只不用还本付息的债券!它属于所有者权益,但有优先分配权,没有投票权。在分配股利方面,其股息率又是固定的,所以它又与债券有些类似,但又是跟债券完全不同。优先股在形式上并不提高公司债务水平,它要付息但不还本。当公司的盈利达不到支付优先股股利的水平时,公司就不必付息,不会因此而导致公司破产。
看到了么?从投资方来看,优先股的最大魅力在于“按季分红”的固定股息和优先权,而且历次拖欠的股息可以在未来得到累积性补偿。
从发行方来看,如果这个公司有比较稳定的收益率和现金流,募投项目的收益率远远高于优先股股利,很显然,它就很喜欢发行优先股。但对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就不乐意做这件事情。
所以美国发行优先股的,都是哪些呢?一种情况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有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自身出现了问题,需要融资,又达不到类似股市再融资的标准,这意味着必须要付出代价,所以上市公司就需要拿出优厚的回报来给大资金,等拆借资金恢复元气之后再度赎回优先股。优先股对这些上市公司度过难关是有好处的,但付出代价也不小。但因为美国监管严格,第二种情况的优先股出现的少。
优先股本来可是很好的东西,可到了中国,很多东西就容易走弯,那可就成趁火打劫了。中国推出优先股,实际上是源于IPO暂停后,市场各类融资渠道不畅的压力,尤其是对于银行股来说,连年增发、再融资本身已经导致了市场的反感,而民生、平安、招商、光大、中信、兴业、浦发、华夏这几家上市股份制银行,资本压力一直大于四大行和城商行,必须要有一条融资之路,由此产生了优先股的试点。
所以优先股一开,谁最高兴?无疑是银行、券商。银行股美其名曰——有效补充资本金的重磅利好。可你想想,银行为什么资本金不足?为什么资本金不足还能维持高派息?说到底,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足,绝大多数都是妄想蛇吞象,想着做大做强,大量固有的资本被套牢,为了撬动这些沉底的动不了的资本,就需要新的资金,于是就要补充资本金。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美国也是如此,只不过人家08年之后,一直喊的是缩减资产规模,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本来优先股是个挺好的投资品种,有固定的股息。但可惜的是,从我国情况来看,优先股很可能不会对股民开放,而是给大资金拓展赢利模式,依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股发行、再融资等传统圈钱模式的成本极低,根本不需要给股民以优惠;另一方面是优先股发行方往往在短时间内对资金需求量很大,而如今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类似保险、社保、养老金等资金庞大,又苦于找不到无风险又收益可观的品种,所以优先股等于是给予这些大资金新的投资渠道。
后来想想,优先股对国有股股东来说,倒是挺有意义的。许多国有股东,尤其是处于小股东地位的国有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参与度很低,其权利如同优先股股东,但却没有优先股股东稳定的股利收入。所以,如果能将类似国有股股权转化为优先股,以被“架空”的普通股股东权利换取实际的稳定的现金回报,倒是实现国有股价值的直接、有效的方式。
当然,监管层可能会说,各类机构投资者及个体投资者均可参与。但从A股投资者偏好来看,中国股民更习惯于“炒股”并从中搏取差价,因此,可以预言,未来中国优先股的主体投资者仍将是机构投资者。
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下面。
按照《办法》里面对于交易转让及登记结算的明确规定:公开发行的优先股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优先股在一定的时间后可以在交易所流通,这意味着什么?政策支持上市公司搞大小非?优先股之所以被当作利好,主要就是亦股亦债的性质,以及对二级市场不造成冲击。在美国,优先股可以回购,但不进入交易所流通的,这样就不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股本,对流通市场也没有压力。而中国这个开放流通,每年1500亿规模的扩容,无异于又往市场里扔了另外一条抽血的管子。
允许三年后转成普通股,决策者是否想过三年以后股市将怎样的惊恐?想想多少有些讽刺,如果当初股改不是直接将大量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大小非筹码投放到市场,那么如今市场遭遇到的解禁压力要小的的多。
看来对于优先股来说,到底是优先了谁?主要还是看具体怎么玩法啦。 (此文根据评论员评论内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