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起,上市公司的理财热情就一直高涨,随着金融机构各类理财“宝宝”风靡市场,委托理财成为上市公司继炒股、炒房之后又一“钱生钱”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春节以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发布各类理财产品公告的就有90余家。2012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适度放宽了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使用范围,允许上市公司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比如固定收益类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他投资类产品等。有了政策支持,一些刚刚上市的公司就投入理财大军中,纷纷将手中刚募集来的资金投向理财市场。例如上市不久的跃岭股份就公告称,在适当时机,将闲置募资资金不超过1亿元购买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全通教育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已购买了中国
建设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此外,麦趣尔上月末也使用6000万元自有资金购买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的相关理财产品。上市公司资金为何热衷理财而不选择发展主营业务?不少上市公司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实业资本回报率下降。如果再追问一句“募集资金为何闲置”?不难发现,很多当初募资时信誓旦旦的“优质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已经被迫停止。募投项目变更的随意性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上市公司出现如此多的“闲置资金”。目前,一些实体企业专注于炒房炒股、委托理财等投机行为,已经完全脱离实业。与一些虚拟经济相比,投资实业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如此巨大的反差,必然导致社会资本趋利避害,拈轻怕重,投向收益快、来钱快的虚拟经济领域。而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理财产品投资,也预示着,实体经济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公司面临发展瓶颈,所以只能选择做理财,保公司资本价值。投向理财市场,实体企业就真的找到“印钞机”了么?其实不然。没有不好的市场,而是只有缺少发现市场机会能力的人。纵观全球五百强企业,都曾经历过行业波动周期,也从行业低谷中发展而来。一个行业的低点,往往也是这个行业兼并重组最好的时机,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收购,蓄势待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经之路。然而,那些选择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却和众多的“大妈”一起去抢购理财产品,是管理层的无能还是投机者的乐园?(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