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金融“国十条”发布后,民营银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并将可能于2014年落地。“两会”期间,民营银行照例引发各方讨论,其中,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番表述最引人注目。
在参加全国政协民建界别的联组会时,周小川表示,民营银行准入的问题已反复论证了10年。由于国际市场气候的不稳定,一些问题始终在认识过程中。他并拆解了民营银行准入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金融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初期应属于竞争性服务业。除了一些本身特点上需要国家垄断,金融行业包括商业银行是适应竞争的。他以英国为例说明,国际上大多数商业银行是私营的,也有私营出了问题进行阶段国有化的情况,但危机过后政府仍倾向于将银行卖给私人资本。
第二,关于中小银行、社区类金融机构会不会对中小企业或个人有所倾斜的问题,周小川称对此仍有争论。有观点认为大银行一样能为中小企业服务得很好,大银行也这么说,从数字上来看,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数字确实也在提高。“所以有人说这个命题是错的,不是说发展中小社区银行就有利于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有利于‘三农’。”
第三,对于关联交易的失败案例造成目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局面,周小川认为“这个问题还要看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太规范”,但现在银行业已经有所发展。他称,在金融市场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一些民营金融机构确实出现过了重大关联交易导致重大风险、最后还要国家出钱救助的情况。在现阶段,金融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提民间资本自己发起民营银行的课题,有必要针对股权是否设限、会否出现关联交易等顾虑重新进行探讨。
此外,周小川还谈及了当前中国的货币环境,剖析货币总量不少——截至今年1月底广义货币M2高达112.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2%,但微观却出现“钱紧”,并问钱到底去哪儿了?他认为,目前中国货币总量增长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加上物价因素和人民币杠杆率不断提升,没有多少人真正认为目前货币总量过紧,需要放松。但微观上很多地方觉得“钱紧”,利率走高。
周小川分析称,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上希望推进利率市场化,多是希望减少利差,减少银行过高的息差收入,这样的愿望央行完全支持。但实际做起来,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很可能会走高,在达成新的平衡之后,可能会重新走低。很多改革必然有利弊,有时不能完全免除短期痛苦,要从中期看效果。对于货币总量不少,但微观钱紧,就有人问是不是有的行业、企业或者政府占多了?
对此,周小川指出,内地房地产行业,家庭与开发商贷款占银行资产的20%,国际上很多国家占到了银行资产的50%,单从这一块看比例不高,但这个占比低也与中国开展商业房地产开发时间不长有关。不过,这一块是不是主因,还得再分析。
周小川表示,有人认为存在一些“僵尸企业”占用了过多货币,从贷款存量和增量两方面来分析,也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些企业占多了。政府方面,中央政府主要1万多亿元国债,地方政府主要用地方融资平台融资10万多亿元,另外审计署公布银行直接贷款给地方政府有5万多亿元。这里面到底哪一块占多了,还得再研究。
鉴于利率水平过高,周小川认为,也有可能是中间环节,比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占多了,但这个环节取决于竞争是不是充分。一般来看,目前内地大中城市的银行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在一些农村等基层竞争不充分,金融机构定价权高一点。也有些观点认为利率水平高是因为股权融资太薄弱,企业股权少,融资多走银行渠道,贷款多,在银行眼里就风险溢价高、利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