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的201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下一阶段要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在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加重要。对此透露出的信息,市场人士见仁见智。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上半年央行货币政策至多是保持2013年的“稳中从紧”,而不会转向为“稳中放松”。他主要依据2013年央行致力于抑制全社会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以及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出如上判断。
记者:最新月度货币金融数据显示年初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最近货币市场利率也已经平稳。您如何判断总体货币供应的态势?
易宪容:有市场人士认为,2014年“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转向到“稳中放松”,当然也有人认为货币政策当局放出了2014年将握紧流动性闸门的信息。我认为要了解半年内央行货币政策的趋势,既要看2013年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做了什么,也要看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了解到这两个方面的动向,才能把握到上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走向。央行货币政策不可能放松。
我先谈2013年央行主要做的两件大的事件。一是面临着2013年上半年国内社会融资总额创纪录的增长、银行同业业务膨胀、融资及债务呈快速扩张的势头等,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让上半年过度的信用扩张在下半年一定程度收缩,让社会融资的增长又回到平常轨迹,抑制了全社会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等。也就是说,从2013年6月开始,央行采取“稳中有紧”的货币政策,保证了市场流动性规模适度,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了中性。
二是加快了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这不仅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也建立起了银行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开辟了同业存单市场,完善再贷款体系等。
记者:您如何看去年6月份以来的国内金融市场出现的利率全面上升、价格频繁波动?
易宪容:当前国内市场利率变化加大的内在机理,我认为应该是当前金融市场价格管制及利率价格机制的扭曲。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所在。
从当前中国利率市场的情况来看,不仅利率价格机制完全扭曲,而且严重的利率双轨制大行其道。比如当前银行体系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左右,而且基础融资市场利率可以到7%以上,甚至可达到20%。当前贷款担保机构、信托公司以及其他机构都试图从3%左右的官方银行系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高至20%的影子银行利率之间的利差中获得利益。结果是,2013年国内影子银行信贷增加了43%,达到全国信贷总量的29%。而中国信贷增长占GDP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125%上升到2012年的230%以上。还有,最近大量的资金流入互联网金融,同样是与利率双轨有关,并非这种互联网金融交易方式的优势性。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央行货币政策至多也是保持2013年的“稳中从紧”,而不会转向为“稳中放松”。
记者:对2014年中国经济,有投资者认为会进一步下行,甚至有国外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您如何判断?如果经济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对货币政策微调有何影响?
易宪容:2014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判断货币政策走向的另一个主要依据。从近期公布的数据来看,无论是中国政府公布的PMI,还是汇丰公布的PMI,都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不过,从中国经济实际增长态势来看,2014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低速增长期。就如2013年情况所显示的,新政府上任之后,通过市场杠杆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共识。因此,对于当前国内经济调整,政府不会出台新的刺激政策,而是会顺势而为。
如果国内经济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那么货币信贷增长放缓也是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并不会因为经济增长下行而改变既定的货币政策,而是会把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到一个相应的容忍度或底线上,甚至于直接降低信贷增长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当然不会轻易让货币政策转向。
还有,美国QE退出后,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从紧已经成了一种趋势,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出现加息潮。在此国际市场环境下,如果央行逆势放松,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当然不利。顺国际市场而为同样决定了央行上半年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多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