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是歌曲《回到拉萨》中脍炙人口的词句,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在眼前和未来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为了明天少愁,今天就不得不做未雨绸缪的跨期决策。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的决策影响着未来的回报。在本期专栏中,嘉实回报中心将同广大投资者一起探讨和分析投资中跨期决策的内涵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当下决策常常影响着未来,所以现实中很多决策属于跨期决策。例如,如果人们决定为了未来养老而增加当前储蓄,虽然未来退休后的收入会因此增加,但是先要降低当前的生活消费水平。再如,如果我们选择在当前大量开采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那么我们就会在事实上放弃了将来使用这些资源的权利。
在学术界,跨期决策也是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前提假定。例如,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定理便是建立在家庭跨期决策的基础假设上。李氏定理指出,国家发行债券和征税是等价的,因为国家在当期发债必然需要用未来的税收来还债,如果每个家庭都懂得这个道理并进行跨期决策,那么无论国家是发债还是征税,对于家庭的消费和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影响将是相同的。
投资中的跨期决策更是必不可少。投资的本质是在当期寻找买入具有上升预期的投资品,然后在未来卖出获得收益,因此投资本身属于典型的跨期决策行为。那么,在跨期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又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呢?我们在这里为大家做个分析。
首先,跨期决策要有理性的权衡判断。上面我们提到资源的有限性是需要跨期决策的重要原因。就投资而言,囿于资金和时间,为达到最为有利的投资目的,投资者要决定在目标期内的投资金额和如何配置投资品,跨期决策必不可少。
一方面,投资者要权衡投资多少最为合适。由于日常衣食住行的开支需求,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人们不大可能将自己的全部资产都用于投资。另一方面,在确定投资金额后,究竟把资金投向哪些标的以及如何配置仍然需要斟酌和选择。
目前市场上有众多投资品可供投资者选择,从定存、银行理财、股票、基金、期货到黄金、房产、信托等都是常见投资标的,而单单基金就有上千只,可见权衡判断多么重要,也多么纠结。权衡判断的关键在于理性,而理性的核心在于避免盲目跟风,只有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投资决策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地创造收益。所以,无论是大妈们的热抢黄金,还是股市上的追捧新股,都属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其投资效果通常会大打折扣。
其次,跨期决策要有系统的规划机制和动态的调整机制。在一个完整的家庭财务规划中,需要为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投资目标,而这些投资目标的收益和风险承受水平会有差异。
例如,一个新婚家庭在当期投资时可能要对未来的多期需求进行规划,如10年房屋购买的置产需求、20年子女上学的教育需求、30年父母医疗的保健需求、40年自己退休的养老需求等等。与此同时,计划中还需要在这些目标需求之外辅以流动资金的准备,以应不时之需。因此,投资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需求匹配最适宜的投资策略,并且根据目标变化及投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否则一旦投资结果持续偏离计划,将不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
最后,跨期决策要善于自律。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跨期决策中,越是临近实现目标,背离既定计划的诱惑力就越大。
不妨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人们可能会在早晨信誓旦旦地声称今天要做到健康饮食和按时睡觉,在白天还会提醒自己要严格履行誓言,但很可能到了晚上人们就会放松自己,大吃大喝和继续熬夜。因此,在执行跨期决策时,投资者要有自我克制能力,在操作中持之以恒,切勿在接近目标时因为某种诱惑或一时冲动而偏离自己既定的投资规划。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是否喜欢,跨期决策是投资中必需面对的挑战。希望我们的分析能够帮助投资者了解跨期决策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实现投资目标、成就人生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