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仲怀:站在学科巅峰依然最牵挂蚕农“钱袋子”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向仲怀:站在学科巅峰依然最牵挂蚕农“钱袋子”

加入日期:2014-2-26 19:07:02

  (中国梦·追梦故事)向仲怀:站在学科巅峰依然最牵挂蚕农“钱袋子”

  新华网重庆2月26日电(记者黄豁、茆琛)这个寒假,位于西南大学的中国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格外忙碌,已站在蚕学研究巅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带领团队正潜心于桑树基因研究,他希望通过连片种植基因改良后的桑树,加快中国的石漠化治理和土壤修复速度,继而促进中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在向仲怀的书柜里,有两包用塑料袋装的蚕茧。一包是普通的白色蚕茧,一包则是他带领团队用时30年开发出的我国首例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在这位77岁的科学家眼中,这两袋蚕茧与中国蚕农的“钱袋子”紧密相连。“我们的家蚕基因组生物学研究每前进一步,中国蚕农的收入就会涨一大截,中国蚕丝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更坚实一些。”他说,“这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不断探索的理由。”

  向仲怀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可以改变蚕农的命运,那是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四川省射洪县等川北蚕区,春蚕期蚕病爆发,灾情连连,春蚕单产量锐减,病因不明。1959年3月,向仲怀被抽调为四川省农业厅蚕病工作组成员,派往射洪县金华区书台公社。他带了相关书籍和显微镜等器材,前往重灾区,与当地蚕农吃住在一起,巡查蚕房、检查标本、寻找病因……经过4个月的艰苦研究,他确定川北广大蚕区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对症防治后,当地的产茧量大幅提升。看着当地蚕农如释重负的笑容,这位大学毕业即留校任教的年轻人深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让向仲怀没有想到的是,这份责任一经担当,就是跨世纪的55年。

  1982年,向仲怀被教育部选派赴日本学习。“这一次的学习,让我走出了过去提高家蚕成活率和产丝量等方面的局限。”向仲怀告诉记者,从家蚕基因组研究入手,研究培育转基因有色茧实用蚕品种成为他的新目标。

  “导师的梦想和他卓越的学识一样,在学生中传递。”向仲怀的博士生代方银如今是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家蚕基因组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蚕农创造财富,向仲怀苦心经营30年,建成一个世界蚕桑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向仲怀甚至在担任西南农业大学(后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校长时,两次请辞校长职务。“向院士组织大家育成的夏秋蚕新品种累计推广数百万张,占到当时四川省夏秋蚕总量的70%。”代方银说,“在向院士眼中,这离自己的梦想还很遥远。”

  经过不懈的努力,从2002年开始,一系列震惊世界蚕学界的科研成果陆续呈现:成功绘制并发表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完成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和全基因组基因芯片;开发出我国首例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织出世界上第一件转基因彩色丝绸服装;建立高效家蚕转基因技术体系等。

  向仲怀以持续刷新世界家蚕基因研究之“最”而闻名世界。站在学科的巅峰,这位科学家的梦想依然未变:“现在还是想用自己之所学,提高蚕农收入,进而强大中国在世界蚕桑产业的话语权。”他说,“21世纪的丝绸之路是从家蚕入手,建立在基因组研究上的一条全面开发蚕业技术的突破之路,新的丝绸之路依然要以中国为起点。”

  如今,向仲怀带领团队培育获得的1对转基因有色茧实用蚕品种完成了缫丝、织绸及茧丝性能鉴定,在重庆、广西等地进行试验推广后证明,与传统白色蚕茧品种相比,新品种可以令蚕农每饲养一张蚕种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

  作者:黄豁 茆琛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