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配售不公学者陈情肖钢建议取消机构特权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新股配售不公学者陈情肖钢建议取消机构特权

加入日期:2014-2-19 2:59:37

  “网下配售比例过高,机构拿到了主要的份额,而打新几乎是肯定赚钱的,这一点凭什么偏向机构?”2月18日,北京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市场共鸣的逻辑,新股配售过程中的不公平,一直是新股发行体制被诟病的重要表征。

  上述经济学家透露,就在春节之前,他刚刚参加证监会的一次内部沟通会,席间有学者向证监会高层提出,新股配售过程中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投行权力被过于放大,二是配售比例的规定更加偏向机构,造成了新股发行过程中的权力寻租和市场不公等问题。同时,证监会高层也坦言了注册制实施的难题。

  这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格局的动议,多位受访人士对这一消息反响强烈。

  IPO开闸之后已有不少新股发行上市,对2013年底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各项政策,进行了市场化的试错,其中,部分政策已经进入微调阶段。

  “相比海外的自主配售,我们的政策已经大打折扣,很有可能会调回去。”上海一位投行人士受访时提出了一种可能。

  随着注册制实施难题逐渐显现,监管层开始着手调整注册制改革过渡期政策,不过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下,每一项政策调整的细节显然都需要重新评估。

  重议投行缩权、配售偏“散”

  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的多位投行人士,均表示尚未听到关于投行自主配售机制,或者网下网上配售比例调整的传言。

  上述经济学家口中的内部沟通会为春节之前,证监会主席肖钢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新春茶话会,就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等听取意见和建议,其中IPO新股配售环节存在的问题,成为不少与会人士热议的一个要点。

  除此之外,讨论的焦点还包括新股交易制度、新老股转让比例限制和股市低迷原因等一系列市场热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其中部分议题已经进入政策微调的实操阶段,不过新股配售比例和承销商权限的问题或许尚未上升到政策试行层面。上述经济学家也透露,提出上述问题的主要是与会学者,监管层高层尚未对此表态。

  “最开始说自主配售,不是又变了嘛,未来也很有可能又变回老样子。”2月8日,安信证券一位保荐人指出。

  引发这一讨论的根由在于承销商动用自主配售权的“权杖”之初,就引来市场热议声一片。

  此前的2月13日,拿到IPO发行批文的最后三家公司均公布了网下配售结果,其中岭南园林(行情,问诊)(002717.SZ)机构配售比例悬殊引发市场的质疑。而在更早些时候,首批新股我武生物(行情,问诊)(300357.SZ),同样因为网下配售存在问题而被证监会稽查。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投行权力过大,投行与发行人可以通过参与报价机构的‘关系’制定发行价格,导致其中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普遍。”北京一位资深券商研究人士指出。

  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券商自主配售机制是本轮新股发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按照新规,网下发行的股票,由主承销商在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中自主选择投资者进行配售。

  除了投行的自主配售权的问题之外,上述规定中还要求,公司股本4亿元以下的,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60%;公司股本超过4亿元的,网下配售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70%。有与会学者认为,新股配售获利空间巨大,也是A股市场上为数不多能够获得绝对收益的投资模式,因此质疑新股配售环节过于倾向机构。

  除此之外,也有经济学家对于年前刚刚推出的市值配售制度也提出一定质疑,认为无法解决新股配售过程中的公平化问题。

  买卖方利益格局牵涉巨大

  “你有解决办法吗,我也没有。”对于这一问题,上述知名经济学家受访时颇感无奈。

  “问题不是配售给谁,最大的问题是,压低发行价格造成了配售对象的套利空间被大幅放大。”同一天,光大证券(行情,问诊)一位资深保荐人受访时也提出了质疑。

  这位保荐人援引了目前成熟的海外市场经验,认为海外经验中,投行具备足够的自主配售权,并因此与长期合作的“金主”有一个良性的互动,“价格定高了投资人不满意,价格定低了发行人不满意。”因此,改投行人士认为,关键是A股市场发行价过低被刻意压低导致新股上市后被爆炒。

  此外对于市值配售,该投行人士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将造成“穷者更穷、富者更富”。

  银河证券一位管理层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提出了相似的意见。该人士在参与银河证券港股上市,在与海外大投行接触过程中,曾感觉到海外投行在定价过程中在服务发行人和投资人时,在制定发行价格前夜,所处角色瞬间转变,与国内投行大为不同。

  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致电参与证监会上述内部沟通会的中央财经大学知名学者贺强,他认为,要解决根本问题是实施一二级市场的直接对接,发行价格通过网上集合竞价的方式制定。其目的也是消除新股配售中存在的巨大利润空间,不过这一改革思路牵涉面显然更为巨大。

  对于买方机构而言,这一动议,或意味着在新股制度改革过程中,机构“特权”的取消将步入监管讨论的视野。

  “新股配售”作为A股市场为数不多可获“绝对收益”的投资类别,在此之前,机构通过网下配售拿到了绝大部分筹码,普通投资人网上申购参与的机会却十分狭窄。部分受访机构担心这一动议一旦落地,配售比例不再偏向机构之后,一块巨大的“奶酪”将被拿掉。

  不过逻辑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北京一位前公募知名基金经理受访时坦言,一些机构在获得一些投资“特权”的同时,还承担了稳定大盘的功能,与追求市场收益的目的甚至时而相悖。在新股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机构特权的同时,机构承担的非市场功能也应当被逐渐取消。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