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天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分析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涉及的“硬战略”,反响很大。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来年经济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方方面面对此给予关注顺理成章。
所谓“硬战略”,指的是关乎中国经济未来、影响深远的战略。本报报道中提及“一带一路”,指其将成为中国面向未来的“硬战略”之一。“一带一路”概念为国内公众所熟识,是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举行之时;为国际社会瞩目,则是在APEC北京会议期间。一些国外智库对此还投入了较多的研究力量。
“一带一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两条经济大通道,贯穿了欧亚大陆。无论是从经济还是非经济的角度,都可让人有丰富的联想。这一战略,在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以及未来全球贸易主导权的重新分工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不是孤立的。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从中国国家利益出发,从“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出发,中国要努力推动融合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走互惠互利的发展共赢之路。这其中,“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在未来全球贸易体系所扮演角色的意义,更是不可低估。
就在几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含义丰富,也是在WTO多边贸易日趋边缘化情形下的一种选择。中国或是在他人制定的规则之下,继续充当跟随者角色(事实上这个选择的主动权也不在自己手上);或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适应国际分工变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表述表明,中国选择了后者——“参与者”甚至“引领者”的自我定位,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大体而言,自贸区战略未来的路线图,将是以周边为基础,辐射“一带一路”,从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到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是一个符合现实,也是有抱负的构想,为打通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提供了框架性的支持。
从诸多信息来看,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以建设自贸区的形式来推动,自贸区战略为切入口。高层已经表态,要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中国希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通过打造中新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等,推动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经济。
就直接影响的范围而言,国内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重庆、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将受惠这一构想。“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也将助益于中亚、南亚、西亚等周边区域的发展,并辐射更广阔的区域,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产生积极作用。
大的时代需要大战略。全球经济利益的博弈亦如一盘棋局,高手对垒,“既要谋子更要谋势”。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要在世界经济新规则制定权的博弈中不落于下风,谋势而为乃是必然选择。加快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亦为“硬战略”,这些大的战略如何落地,如何将愿景变成现实,仍待观察。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该也会给人更多的信息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