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广夏的重组大戏还要唱下去吗?
*ST广夏原名为银广夏,早在1994年6月上市。然而,因十多年前的一次财务造假事件,而震惊中国证券市场。
1999至2001年间,银广夏因其骄人的业绩,而被市场认为是“中国第一蓝筹股”。与此同时,期间银广夏的股价也出现了惊人的上涨走势,累计最大涨幅竟超过了400%,成为当时市场的一大亮点。
不过,在银广夏股价不断刷出新高的同时,其业绩造假的事实也终于遭到了媒体的曝光。
据数据统计,银广夏自1998至2001年间,累计虚构销售收入高达104962.6万元,虚增利润高达77156.70万元。同时,公司还存在隐瞒下属公司的设立关停等情况,对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这一起严重的造假事件并没有让银广夏因此而终止上市。而当时证监会也仅对银广夏作出了行政处罚的判罚,并处以公司60万元的罚款。
时隔十余年,银广夏的名字依然展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之中。不过,此时的银广夏,却遭到了披星戴帽,名称也改成“*ST广夏”。
不可否认,银广夏可以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不死鸟之王。但需要注意的是,自2001年的造假风波后,银广夏的“丑事”并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是变本加厉。
从亏损到盈利,再到盈利沦为亏损,银广夏业绩的大起大落早已成为了常态。然而,在银广夏业绩不停变脸的同时,它依然高举着重组的大旗,并借此实现了“乌鸦变凤凰”,再从“凤凰变乌鸦”的转变。
2010年11月4日,银广夏因破产重组而遭到停牌。时隔四年多的时间,*ST广夏(银广夏)再度以重组的身份恢复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遗憾的是,停牌已久的银广夏并未因重组预案的出炉而遭到市场的热捧,反而成为市场打压的对象。截至12月30日收盘,*ST广夏终以跌停报收,跌停封单高达51.3万手,换手率也仅有0.92%,当日累计成交金额仅为4015.14万元。
根据*ST广夏披露的重组预案来看,拟通过定向回购股份与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宁东铁路100%的股权,标的资产预估值约为44.74亿元。与此同时,宁东铁路的现任股东承诺,在本次交易完成后的连续三个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不低于10亿元。
按照一般的设想,宁东铁路拥有着较好的盈利能力,同时借助重组消除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此举本来为上市公司带来良好的预期。但是,为何在重组预案公布后的次一个交易日,市场却以巨单“一字”封停的形式来回应呢?
事实上,早在前两年,重组方已与中小投资者就*ST广夏的重组事宜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期间,因中小投资者不满意当时的重组方案,*ST广夏的重组进程被不断拖延而成为了当时市场关注的热点。
如今,*ST广夏的重组预案的突然出炉,让沉寂四年多的*ST广夏再度成为市场热议的对象。
按照相关方案,本次新增股份的发行价格拟定为4.96元/股(拟参考2010年9月16日制定的增发价)。待重组完成后,宁东铁路将成为*ST广夏的全资子公司,而宁国运也成为其控股股东。
不过,针对这一偏低的增发价格,确实引发了投资者的不满。
按照*ST广夏停牌前7元/股的价格,其对应的市值高达48亿元。然而,按照初步的想法,如果当初*ST广夏以停牌价格的九折进行增发,即为6.3元,重组方40余亿的净资产大约可以获取6亿多股的股份,则对应的总股本也仅能扩大至13余亿股。
不过,按照目前的4.96元/股的增发价格,相当于停牌前股价的7折进行增发。显然,偏低的增发价预示了重组方可以获取更多的股份,一来能够实现直接的利益输送;二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总股本的规模,压制了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宁东铁路这一重组方,似乎并不受到*ST广夏的投资者欢迎。
究其原因,宁东铁路本身属于铁路类型的企业,其在二级市场对应的估值水平偏低,无法给*ST广夏的投资者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此外,今年宁东铁路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因受煤炭行业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制约,公司的铁路运输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冲击着年内的盈利能力。由此一来,就进一步压缩了上市公司的想象空间。
笔者郭施亮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可以认为是造假者的天堂。一边是市场违规成本极度低廉,严重造假企业却无需终止上市,另一边是市场制度给予了“股市不死鸟”太多的生存空间,从“乌鸦变凤凰”,再到“凤凰变乌鸦”,如此反复,上市企业也不会被轻易清理。
显然,*ST广夏当属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一个经典的不死鸟神话。经历了一番打造后,*ST广夏又可以继续唱它的重组大戏,实现华丽的大转身,最终依然存活在中国证券市场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