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外储急剧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余永定:外储急剧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加入日期:2014-12-31 2:30:05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最新数据,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下同)资产减少26亿元人民币。外管局资料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增加9073亿元人民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但除非中国改变过去的政策取向,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外汇储备过多的包袱,中国还会背相当一段时间,直至外汇储备的价值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慢慢侵蚀掉。”

  如何使用外汇储备

  余永定向记者分析,只有同时具备两种情况下外汇储备才会减少:一是国际收支逆差(经常+资本项目<0);第二,央行动用外汇储备抑制人民币贬值(注意:是贬值不是升值)时。

  “中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了吗?如果没有,则可能是估值问题:美元升值,欧元、日元储备资产折成美元,外汇储备就会减少。还有一种可能是资本外逃,但这应该在误差与遗漏项上有所反映(负值)。如果没有反映,则是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本身出了问题。”余永定说。

  根据外汇统计局数据,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444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556亿元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减少4亿元人民币。比较而言,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9397亿元人民币,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4195亿元人民币,国际储备资产增加9053亿元人民币。

  “我个人认为,中国最好逐步用掉一部分外汇储备,但如何用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困难问题。亚洲国家鲜有如何用好外汇储备的经验,但却有丰富的如何浪费掉外汇储备的教训。”余永定向本报记者表示,问题的根本解决则是:无需借助汇率升值,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就可以保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中国的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进行调整。

  以2008年为例,美国在华投资的回报率为33%,一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回报率为22%,而中国海外投资以美国国库券为主——只有2%到3%。投资回报率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中国投资收入逆差,尽管中国是净债权国。

  余永定认为,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长期执行的引资政策、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造成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我国最近对外汇储备的使用已显示了与过去风格的明显不同。在中国政府网公布的“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中,在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方面,外汇储备使用的政策措施包括:成立总规模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出资65亿美元。

  此外,支持中俄管道供油250亿美元。中俄原油增供673亿美元。向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提供外汇资金3848亿美元。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促进亚洲基础建设互联互通、加强地区贸易投资合作创建平台。

  资本项目差额越来越重要

  “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是通过出口人民币结算输出人民币。这种做法不会导致外汇储备减少,相反,却有可能增加外汇储备。”余永定向本报称,“我担心未来的格局是短期套利资本流入(carrytrade),长期资本流出(资本外逃)。”

  随着美联储可能的加息,以及中国最近开始海外投资热潮,中国资本项目出现逆差的可能性增加。未来中国资本项目差额可能是比贸易差额更重要的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因素。

  余永定向本报称,双顺差的格局可能改变,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提高。央行会进一步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汇率、资本流动方向的不确定性都会明显增加。

  余永定提醒,警惕短期资本外流。他表示,最近几年,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打开的资本管制缺口,短期跨境资本大量流入(2012年除外),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将流入的套汇、套利资金转化为美国国库券。

  现在,短期跨境资本流入大有取代长期资本流入、成为决定中国资本项目差额主要因素的趋势。而套汇、套利资本的流入,对中国经济如果不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也是弊大于利。

  余永定认为,应该遏制这种短期跨境资本的流入,汇率市场化则是解决此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

  余永定向记者表示,汇率市场化有助于抑制套汇活动,而且也有助于抑制套利活动。如果是稳定的收益预期,投资者套利的时候没有风险;如果汇率有所变动,可升可降,有贬值的可能性,利差吸引力就少,这也是让人民币贬值的重要动机。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