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为什么能任性——十问“钱去哪儿了”再引社会关注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权力为什么能任性——十问“钱去哪儿了”再引社会关注

加入日期:2014-12-26 18:22:28

  (新华视点·“钱去哪儿了”后续)权力为什么能任性?—十问“钱去哪儿了”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杨丽萍、刘林)25日,新华视点播发了《“钱去哪儿了”十问,还有哪些部门欠公众一个交代?》。稿件播发后,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2014年,“新华视点”栏目陆续10次播发“钱去哪儿了”系列稿件,追问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政府基金的去向。“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谜”,调查后的发现触目惊心,而相关部门的回应,不是“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就是“尚无规定和具体办法”。“钱去哪儿了?”仍欠公众一个交代。

  —媒体跟进:“钱去哪儿了”叩问“权该如何用”

  稿件播发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线新华社相关记者进行追访。节目中,组织策划稿件的新华视点主持人谈道,“对这些追问的回应有三类,一是积极明确,二是高度重视,三是消极应对,甚至与公众期待对立。而原因是思想上认为这些钱是部门利益,可随意支配,而不是为公众管理。从征收标准到用途去向均不透明,缺乏监督,缺乏市场思维让公共资金使用更有效率。”

  新京报、现代快报、东方卫视等数十家媒体刊发评论,通过百度以“钱去哪儿了十问”为关键词可搜索到近10万个搜索结果。

  新京报社论《“钱去哪儿了”叩问“权该如何用”》认为,“钱去哪儿了”,实则指向“权该如何用”。归根结底,是一个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的问题。这本身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言者谆谆”的追问,何以只是“听者藐藐”呢?评论分析,这一方面缘于相关部门对媒体报道、公众审视的不适应。作为管理部门、执行部门,一直以来,早已习惯了质问他人,鲜有自身成为被追问对象的可能。这也印证了政府自身改革的迫切与必要。另一方面,却也与权力红利的固化有关。一定程度上,这些行政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已很难轻易撼动。一组“钱去哪儿了”的系列追问,不可谓问题不尖锐。

  该评论指出,“十问”云云,说到底表明了社会公众一种普遍的不满情绪。回应这种情绪,纾解这些质疑,仅仅以“研究”“等待”之类的拖字诀来应对,显然不行。根本之策,还在于搞好顶层设计,强化内部监管,彻底公开信息,扩大公众参与监督。

  南方都市报评论称,盘点“十问”,一些焦点问题被重新厘清,雾里看花的东西被揭开面纱,“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然而,由于一些部门装聋作哑或者拒不公开,也有一些问题的进展不尽如人意。不愿公开喜欢封闭,背后既有官僚衙门作风在作祟,更有巨大利益在驱动。权力之所以能够任性,就是缺乏监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操作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现代快报评论称,收了百姓的血汗钱、压箱底钱,要么连干了啥、剩多少都说不清楚,要么干脆不说,或者不好好说……对这副态度,有必要问一声:人民的管账先生对得起人民吗?

  贵州卫视在报道中说,调查报道之所以受老百姓欢迎,一个原因就是,只有媒体追问了,有关部门才有动静。但面对追问,有关责任部门并没有站出来答疑解惑。追问“钱去哪儿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追问“监督去哪儿了?”

  —网友:问得好,还要继续问下去

  对于新华社持续发问,众多网友纷纷点赞。网友“ayzfzd”说:“问得好,我相信那些涉事官员晚上睡不好了。”网友“master”说:“各种政府经费,科研经费,沉淀资金,应该全部公开。公正透明,让群众监督。”

  对于有关部门面对追问的态度,网友普遍表示不满。不少网友质疑:为什么有关部门对这些追问“装聋作哑”?媒体追问都不回应,这些钱的去向还有可能暴露在阳光下吗?网友“大忽悠”说:“为什么这些巨额资金一直都没有在阳光下进行监管?对巨额资金的监管是不能为还是不欲为?”

  有网友表示,除了新华社的十个追问,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不明收费亟待调查明白。网友“xlxp0916”说:“应该问问社会抚养费,大家都懂的!”网友“daodao”说:“有些城市靠卖车牌一年收入数亿元,这笔钱去哪儿了,应该好好研究一下。”

  不少网友提出,类似交通罚款、教育赞助等钱去哪儿了,都值得好好问一下。

  作者:杨丽萍 刘林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