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17日电(记者 潘清)自11月17日正式开闸至本月17日,沪港通已经“满月”。截至12月16日,恒生AH股溢价指数收报119.70点,较9月份的88.72点低点大幅走高近三成半。起跑阶段,沪港通整体状态平稳,预期中的诸多利好效应仍待逐步“发酵”。
起跑一月“南热北冷”特征鲜明
11月17日,历经半年多的筹备之后,沪港通试点于11月17日正式启动。一个月来,沪港通总体表现平稳,并呈现鲜明的“南热北冷”特征。
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沪股通3000亿元总额度已使用669.6亿元,余额占比77.7%;港股通2500亿元总额度仅使用88亿元,余额占比高达96.5%。
而从单日额度使用情况来观察,除开通首日沪股通用完130亿元额度外,其余交易日双向交易都欠活跃。在近期内地股市持续放量的背景下,最近15个交易日沪股通单日余额维持在100亿元上下,其中超过半数交易日超过110亿元。
另据统计,11月17日开闸至12月16日的22个交易日内,沪股通资金流入总量为635.27亿元,平均单日流入金额为28.88亿元;港股通资金流入总量为109.78亿元,单日平均不足5亿元。
在此间业界人士看来,起跑阶段沪港通活跃度不及预期,尤其是港股通表现不尽如人意,或与多个因素相关。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分析认为,包括汇兑成本、交易费用等在内,港股通交易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港股交易规则与A股差异较大,标的物较少且股性不活跃。此外,港股通参考汇率价差较大,影响了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T+0交易的积极性。
海外资本冷静观望“估值洼地”
沪港通开跑的这一个月,恰逢A股在流动性骤然宽松的背景下走出一波放量上攻行情。大盘蓝筹股成为本轮行情的主力,与沪港通试点初期标的范围高度重合。
受此带动,上证沪股通指数一路震荡上行,截至12月16日收报2712.72点,一个月累计涨幅达到25.72%,跑赢同期上证综指近4个百分点。
但即便沪深股市总成交额两度突破万亿元大关,沪股通仍显得不温不火。外资对A股表现出的冷静观望情绪,与沪港通启动前后AH股价差变化密切相关。
据统计,目前沪市A+H公司中,仅有5只A股股价仍处于折价状态,且幅度都不足10%。绝大多数A+H公司的A股溢价率都超过了20%。
“在估值快速修复的过程中,A股蓝筹股对海外资本的吸引力或逐步减弱。与此同时,近期内地股市表现出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也使得风格稳健的外资举棋不定。”华鑫证券投资总监仇彦英说。
此外,内地股市T+1等交易机制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迟滞导致的风险管理工具缺失,也被认为是阻碍外资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的重要障碍。
不过,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从全球范围观察,沪港两地股市仍是“估值洼地”。
利好效应仍待逐步“发酵”
“不应以短期交易量来评估沪港通的价值。”申银万国证券董事长李剑阁说。对于沪港通,不以成交量“论英雄”,已经成为众多业界人士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历史赋予沪港通的重要责任之一,其倒逼内地资本市场改革的效应已经开始悄然显现。
近期,证监会同步批准了两只跟踪恒生指数的ETF。其中,南方恒指ETF恰于17日结束网下现金发售,启动网上现金发售。
投资界人士评价认为,着眼于满足沪港两地投资者的大类资产配置需求和跨市场配置需求,未来沪港通框架下将出现更多高效、低成本投资工具。这不仅可以提升沪港通的热度,也有望促动内地与香港核心交易机制差异的逐步缩窄、消弭。
事实上,沪港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动沪港两地资本市场联袂发展,更在于为内地资本市场跨境双向投资的进一步开放提供示范。
今年8月,中国证监会出台“深圳资本市场改革创新15条”,明确“未来在沪港通积累一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支持深、港交易所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在“深港通”排上议事日程的同时,海峡两岸对于“沪台通”的关注也在升温。
资本市场之外,以人民币双向交收的沪港通还有其更为重要的价值。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截至今年9月底,包括存款和存单在内的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余额已达11276亿元,点心债余额3744亿元。而在沪港通之前,香港离岸人民币仅可通过RQFII等机制有限回流。
如果将资本市场跨境双向投资和人民币借助资本市场跨境双向流动比喻成一盘棋,沪港通开通只是落子的第一步。伴随利好效应逐渐“发酵”,这一精彩棋局值得所有人期待。
作者: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