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利好 李志林:国家不容忍 贺宛男:三大惊人理由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水皮:利好 李志林:国家不容忍 贺宛男:三大惊人理由

加入日期:2014-12-13 9:03:49

  导读:
  顾铭德:管理层应重视推动B股改革
  李志林: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容忍 市场欢迎疯牛变慢牛
  贺宛男:三大惊人理由 面对两融风险 拷问券商良知
  郭施亮:P2P股票配资疯狂 警惕背后隐藏的风险
  谢百三:资本市场依然强劲
  陈志平:8000点不见不散 国企改革机会最大
  桂浩明:投资岂能任性
  水皮杂谈:降准能算什么事?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当然是利好

  顾铭德:管理层应重视推动B股改革
  本届证监会为稳定繁荣股市所作的各项努力初见成效,值得肯定。但是,B股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管理层没有对B股上市公司如何改革推出指导性意见,或窗口指导意见。在没有相对规范和至上而下操作细则的情况下,沪深两地B股上市公司改革不可能批量进行,少数试点公司也难以批量扩大。B股现状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太不协调,已成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不能回避的问题。当然,B股问题还涉及国家外管局等其它部门。这就需要更高管理层重视推动。我们强烈希望,各个管理部门为进一步发展开放中国资本市场,切实重视B股问题的解决与改革,统一解决问题的领导小组和落实部门,制定可落实的原则框架和推进时间表。
  解决B股问题由于涉及利益较多比较复杂,既有中资股东,也有外资股东,有A股和B股不同股东利益的平衡和博弈,也会发生类似东电B股少数股东举牌抗议之类的事。这更加说明B股问题不能回避,必须解决。更加说明解决B股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根据B股上市公司不同分类,制定出不同的一司一策的解决方案和专门对策。比如,对于沪深两地没有A股的纯B股上市公司,这些公司由于长年失去融资功能,少数公司基本面已经达不到上市标准。但是,解决这些公司也有方便之处,因为没有A股B股矛盾冲突。对此,证监会可以允许纯B股公司退市重组上A股公司。需要强调的事,如果没有证监会政策许可,纯B股公司是不敢随意退市重组的,因为排队等待上市的有几百家企业。少数几家纯B公司要想顺利转A,需要专门政策允许。
  对于有A有B的上市公司同样需要差别化的政策。比如,A、B股价格如果接近,不存在差价,这样B转A就不会对A股价格形成大的冲击,可以采取延后几年逐步分批转A的方式。对于A、B股价差大的公司,需要协调平衡双方的利益,主要是制定出不损害现有A股价格,但又能解决B转A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证监会要拿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及董事长采取行动,献计献策。当年那么复杂的股权分置问题,在国务院,证监会的积极推动下,仅三年左右就全部解决了。如今,沪深两地总共只有100余家的B股小公司,总量还不如一家大盘上市公司,为什么久拖不决呢?2001年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意味着B股使命结束,意味着B股必须改革并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广大投资者一等就是十几年,如今沪港都可以直通了,B股问题难道还要再拖吗?(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



  李志林: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容忍 市场欢迎疯牛变慢牛
  李志林(忠言)博士
  1、疯牛走势严重脱离大众
  从11月24日—12月9日仅12个交易日,大盘就从2486点升至3091点,暴涨了24.3%。券商、银行、保险、有色、地产、航空、石化等大盘权重股轮番连续涨停。尤其是券商板块,6天内有5天整个板块涨停。最大权重股石化双雄竟然也连续两个涨停。这种疯牛走势,为中国股市历史上前所未有。
  在这段时期,谁胆大、谁敢在涨停板上排队追涨,谁就是赢家。整个市场只有300只股票在轮番进行涨停板表演,导致指数飙升。而其余2300多只股票不涨反跌,理性投资者沦为坐冷板凳,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研判股市的各种方法全部失效,所有的操作技巧全部作废,只剩下一条路——到涨停板去排队。否则,就被讥笑为“满仓踏空”。
  对此,广大投资者心中都十分纠结郁闷。却坚信这种少数权重股飙涨的行情,因严重脱离了大众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故得不到广大投资者的响应、跟风、追涨,只能是自拉自唱、形单影只。
  幸亏,今年9月初3天内连发9篇唱多文章的新华社,以及连发6篇唱多文章的人民日报,力挽狂澜,发表《把猪吹上天,这究竟是信息爆棚,还是疯狂?》檄文,指出:“疯牛行情不可持久,要小心疯狂过后的代价”。人民日报也发出警示:“要警惕暴涨后的大暴跌发生”。
  从两大官媒对疯牛行情的警示,理性投资者的心灵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慰,笔者也在博客、微信和电视节目中,对疯牛行情表示了担忧。
  终于,周二的大暴跌,让人们看到了疯牛付出的代价:指数暴跌5.43%,当日振幅8.5%,达257点,并影响到港股、日股和当晚欧美股市,高位追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2、天量蕴藏极大金融风险
  记得今年9月16日,“5·30悲剧将重演”引发暴跌的当天,市场放出了4993亿天量。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个历史天量不可能再刷新了。
  但是,11.24后的12天,成交量节节创纪录:5843亿、5319亿、5732亿、6184亿、7104亿、6910亿、6748亿、9148亿、8875亿、10740亿、9809亿、12664亿,让人瞠目结舌。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股市成交量越大越好,表明市场人气足,新增资金多。殊不知,股市的日成交量以及换手率是否正常,是有国际标准的。
  12664亿日成交意味着什么?流通市值的换手率为4.22%(何况有一半流通市值被国有股锁定)。若这种天量持续下去,只需23天,就可将流通市值全部换手,年换手率就是1000%。只需交易44天,股市的成交量就相当于中国一年GDP的总量。这无疑是股市极度投机的表现,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容忍。
  须知,T+0交易的欧美等国际成熟股市,全年的换手率只有50%—60%。在美国股市,最高的日成交量只有995亿美元,相当于6100亿人民币;经常性日成交量只有1500亿人民币;43%的个人投资者是长线投资,一年都不抛一次股票。近期中国股市动辄万亿的火爆成交量,震惊了全球股市,表明中国股市短线投机、追涨杀跌成风,股市已变成了疯牛、赌场。故理所当然地遭到了管理层的降温和泼冷水。
  比天量风险更大的是过度融资。据公开数据,市场在13天内,从2500点暴涨到3100点,并放出12000多亿的不正常天量,无疑是过度投机的标志。这与过度融资不无关系。13天内,券商给客户的融资额从7574亿骤增到9199亿,增加了24%。还有1500亿伞形信托基金高杠杆入市,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市场存量保证金(现为1万亿)。客户1:2融资比比皆是,甚至有1:3,1:5恶性融资的情况。12月9日当天波动257点,两天波动400点,很大程度是巨量融资盘的追涨杀跌所为。
  除了证监会12.5对券商开展窗口指导,12.11通知将进行两周的两融专项检查以外,昨日新华社又发表了题为《股市不能靠杠杆资金创造神话》等四篇文章,称:“近期连续大涨13天、从2450—3020点,神话背后是杠杆资金兴风作浪,将市场陷入断崖式下跌的风浪之中。”这是继新华社上周末抨击“疯牛”、人民日报警示“要防范大暴跌风险”之后,调门的再次升级。
  由此表明,监管层对1.2万亿日成交天量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持决不容忍的态度。预计此后推出控制融资总量、降低杠杆比例的举措是必然的。
  3、“指数效应”变成了“赚钱效应”
  12.9大暴跌,对那些制造和热衷于疯牛行情的人来说,是坏事是灾难。但是,疯牛股暴跌对广大理性的投资者而言,则是好事、是让市场由疯牛变成慢牛的契机。
  先前落后大盘的创业板和中小板指数也双双创出了历史新高,绝大多数个股均出现了修复性上涨,甚至报复性上涨,市场从先前的“指数效应”变成了绝大多数个股的“赚钱效应”。
  至本周末,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资金卡都创出了今年的新高,本周2938点的收盘指数上,资金卡不仅比上周末同样的收盘指数拉出了大阳线,而且比周二3091点时的盈利还要丰厚。
  可见,疯牛变慢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慢牛行情下的个股的全面赚钱效应,才是真正的牛市,才能真正体现股市的“中国时间”。
  4、在相对低指数,行情才更精彩
  老股民都深知,在连续涨停板上,靠融资盘去博傻,虽可得逞于一时,但早晚会吃大苦头。希冀毕其功于一役,用暴涨把明年的行情提前做完,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一旦逼迫管理层公布更大规模的扩容,以及其他更严厉抑制投机的政策,那将是所有投资者的灾难。
  笔者在这里再次重提9月1日新华社《中国呼唤有质量牛市》一文提出的三个牛市标准:有经济基本面的支持,能维持较长时间,股市活跃但不疯狂。
   据此我认为,2900点、2800点上方,无论如何是需要反复“补课”的。至今,2800点上方仅收盘2天,2900点上方只收盘4天,停留的时间明显不够。
  受证监会将对券商两融专项检查两周、12月新股申购、机构年终结账、证监会最新宣布明年适时适度增加新股供应等因素影响,在疯牛股中的超额融资盘没有被逼出来之前,人们应尽量少碰。金融板块将出现较长时间的整体修正,大盘的成交量必须逐渐回落到正常水平,3091点将成为是年内的最高点,月内在2800—3000点区间震荡整理、走慢牛的可能性较大。
  投资者不应再指望前期那种“指数效应”,而应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明年,精选个股,争取在个股行情中获取“赚钱效应”。如军工、国资改革、迪斯尼、电商、传媒、节能环保、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器人、一路一带、京津冀等。在慢牛行情中做个股,股市高手才更有用武之地。(金融投资报)


  贺宛男:三大惊人理由 面对两融风险 拷问券商良知
  贺宛男
  12月11日,两市两 融 交 易 占 比15.41%,其中上交所为17.26%,看起来“低于国际20%-25%的水平”。问题是,拿A股疯狂的成交量作分母,绝不是研究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在监管部门即将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为期两周的检查,在中国股市正上演令人瞠目的疯狂一幕,大妈花1元钱居然可炒10元股,在央媒一日连发四文,一再提醒“不能靠杠杆创造神话”之际,有券商研究所居然公开声称,目前A股市场的杠杆率在合理范围之内。
  该券商的理由是:第一,融资融券余额市值比为2.5%,跟国际水平 (3%)相当,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融资融券交易占比18%,低于国际20%-25%的水平,不存在两融加速暴跌的问题。第二,证券公司净资产为8000亿元,当前加杠杆的业务仅有股权质押融资 (3000亿元)、两融 (1万亿元)、传统自营(包括直投、股票、债券5000亿元),券商有效杠杆2.5倍还是很低的水平。第三,证券公司增加杠杆总体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证监会放开收益凭证、短期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券商离合理的5-6倍的杠杆还很远。
  既然券商合理的杠杆当达5-6倍,而目前仅2.5倍,那岂不是说,两融业务至少还可以放大一倍,融资余额可以从目前近1万亿放大至2万亿,疯牛还可以疯些再疯些……
   我们来看看这家券商研究所的三大惊人理由。
  第一,截止12月11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为9415亿元,两市流通市值31.7万亿,这一算,两融余额占市值比为2.97%,确实跟国际水平 (3%)相当。但是,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士都知道,A股的流通市值不是真正的自由流通市值,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以及两桶油等央企,说是全流通股,实际上控股股东持有的70-80%股权基本上不参与市场流通。如第一大流通市值公司工商银行,A股股份2474亿股,除去汇金和财政部,真正的流通股才173亿股;第二大中石油,A股股份1620亿股,除去控股股东仅40亿股;第三大农业银行,A股股份2842亿股;除去控股股东仅260亿股;第四大中国银行,A股股份1959亿股,除去控股股东仅67亿股;第五大中石化,A股股份913亿股,除去控股股东仅56亿股;等等。仅此“五大”,就得扣去流通市值4.4万亿-4.5万亿。笔者估计,A股市场真正的自由流通市值不过15-20万亿,以此计算,两融余额占市值比已达4.7%-6.3%,远远超过3%的国际水平。
  同样,截止12月11日,两市融资融券买入1230亿元,当天成交7981亿元,两融交易占比15.41%,其中上交所为17.26%,看起来“低于国际20%-25%的水平”。问题是,国际市场有一天1万亿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吗?香港股市日交易最高也就1400-1500亿,一般在600-700亿,纽交所日成交几百亿美元。拿A股疯狂的成交量作分母,如此水涨船高,绝不是作为券商研究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第二,证券公司最重要的监管指标是净资本而非净资产。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11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2.08万亿元,净资本为5204.58亿元,杠杆率已近4倍(总资产/净资本);时至今日,相信券商的净资本不会增加很多,而总资产则大为扩张(龙头券商中信证券总资产从2013年末2713亿元,增至今年9月底3753亿元,整整增加1000亿,而净资本不过420亿元),笔者真的不理解,这2.5倍的杠杆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第三,“证券公司增加杠杆总体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连5万元、甚至1万元的客户都可以开信用账户,还在嫌“需求不足”,是不是要股民都去融资融券,你券商既可赚8.6%的利息,还可大幅提高佣金?
  联想某些券商大力鼓吹“卖房炒股”,后来迅即遭到证监会和众多媒体的批评,在市场如此狂热之际,我们的某些券商真该问问自己,你们的社会良知何在?(金融投资报)


  郭施亮:P2P股票配资疯狂 警惕背后隐藏的风险
  郭施亮
  盲目增加杠杆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潜在风险。投资者借助P2P平台进行股票配资,抬高杠杆的行为,实质上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操作风险。
  最近几个月,A股市场的两融规模持续飙升。截至目前,两市的两融规模已经逼近9500亿元关口。然而,在去年年底,两融规模也不过3400余亿。而在今年上半年末期,也仅有4000亿多一点的规模。
  针对两融规模的持续暴增,市场加杠杆的风险也逐步暴露。至此,监管部门也即将开启针对融资融券业务的例行检查行动。据悉,此次检查或将涉及40家券商。同时,监管部门将会对涉及违规融资等行为进行查处。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的券商而言,其开展的两融业务基本符合相关的要求。与此同时,因有交易所在一线实行了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严格监管。因此,此次检查行动不会对大多数的券商构成影响。
  但是,融资融券业务对于券商来说,确实是一块大蛋糕。而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也已经逐渐成为券商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此,在当下的强势行情中,不排除有极少数券商为达到吸引资金、提升两融业务量等目的,而存在违规融资配资等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市两融规模持续火热的同时,P2P股票配资现象也逐渐得到关注。
  近几个月,P2P股票配资现象明显增多,而其发展规模也出现了倍数式的增长。同时,随着股市行情的持续火热,投资者也积极在P2P平台上进行股票配资活动。因此,众多P2P平台也逐步涉足股票配资的领域,以求分得一杯羹。
  对于投资者而言,股市持续上演疯狂的上涨行情是他们进行股票配资的大背景。与此同时,投资者在P2P平台上进行股票配资,不仅能够享受远低于券商的准入门槛,而且整体的审核程序相对宽松。
  根据目前已展开股票配资操作的P2P平台进行分析,其准入门槛基本在1万元以下。还有部分平台的准入门槛不足2000元。相比之下,券商对融资融券的要求相对严格,究其准入门槛而言,初期为50万元,后来部分券商逐渐将门槛降至30万,更有甚者降至10万左右。
  除此以外,在P2P平台上进行股票配资,还能够省免繁杂的审核流程。显然,在相对宽松的审核流程及偏低的准入门槛下,普通投资者也偏向于在P2P平台上尝试股票配资的操作。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显然,在股市持续飙涨的过程中,股市累积的获利盘过大,必然会引发市场获利回吐的风险。对于融资配资的投资者而言,一旦股市发生拐点,就容易扩大亏损,乃至出现爆仓的问题。
  P2P股票配资行为实质上还游离于监管之外。而在监管层对P2P行业的监管细则迟迟未能出台的同时,股市行情的火热,直接鼓动了P2P平台参与股票配资的操作。
  不可否认,盲目增加杠杆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与此同时,投资者借助P2P平台进行股票配资,抬高杠杆的行为,实质上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操作风险。(金融投资报)


  谢百三:资本市场依然强劲
  记陈刚在复旦的报告兼谈本周经济与股市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前面七八年我做股评时,因为没有像你们这样接受过正规的金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我觉得水平蛮低的。现在大行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师,比如谢老师的学生××,她2005年毕业的,也是复旦出来的,到了××研究所,结果2006年就拿了第三名,在××研究所一下子就成了资深分析师,年收入拿到了60万。如果她再拿一个第二名就能成为首席分析师。现在大行的首席分析师年收入是很高的,远远超过院士的收入。我知道国信的一个首席分析师在公司里面就能拿到很高报酬,因为他经常出报告,一些上市公司会请他们这些公司做财务顾问。我觉得现在复旦的同学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到大银行去。
  现在这些在大的研究所里做股市分析的人都是博士、硕士,硕士以下的基本没有。所以说现在学历要求很高,现在的分析比较严谨、比较科学、比较专业、比较规范、比较国际化、比较专业化。我们那时的水平、能力都不够,存在严重的不足。就觉得,凡是要做二级市场的股票、进入证券投资市场投资,肯定要有比较好的专业知识才行。
  我后来一直都是自己做,2000年我成立了一家公司,招几个研究员,培训了一些人来做研究。现在公司在上海也算不错的。我培训的一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做很好的分析,就是没有专门学过经济、金融,没做过股票的人在我那儿几个月后,也经常能找出连续暴涨的股票,比如天业股份。有个人当时我不是很重视,结果他找出了一只好股票。找出来后我们观察了一下,一看完蛋了——没买,这只股票是暴涨啊。所以后来我基本不亲自炒股票,而是招聘了几个人炒股,这也是我个人独特的研究股市的系统,比一般人做得好很多。
  比如2006—2007年,最好的一个盘是400万做到1.02亿,一个80万的做到8000万。为什么会做到8000万呢?我用的透支的方法,在我有80万的时候借了100万,变成360万后我又借300万,变1000万我又借1000万,最终借了3000万,最后涨到8000万。这个盘当时高位时没出,虽然如此最终的利润仍然很大。说到今年的话,大盘的我能1块做到4块,小盘的我也能做得很好,我想这就是一些个人操盘的经历。
  点评:陈钢老师所言极是。第一,一定要学点经济和金融知识,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市走牛后,我们离开了杠杆式基金A类,特别在0.909时提醒有证券A(150171)的亲友有大风险。因为证券B连连涨停,两次向上折算,获利者会分得大量母基金,会将其中的A类如垃圾一样向市场倾倒,起码在大量A新出来这段时间A类会大跌。当时B类净值已涨到1.70元了,折算指日就到。但这位亲友听不懂,也坚决不肯跑,后来证券A跌到0.83一带。(当然,长线投资,拿利息者可以理解,但回避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他没有金融学知识,弄不明白。所以故学习很重要啊!
  第二,陈钢老师讲,没学过经济、金融的人也能做好股票。这是对的。从长远和战略上看,经济、金融、证券市场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特别重要。
  来复旦大学讲过课的老师、专家们,除我和钱伟、倪勇、刘瑞中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我做得也不好),李志林博士是学哲学的,陈钢是中文系的,石开是化学系的,应健中是教企业管理的,叶国英是报社记者,孙晶是复旦管院MBA研究生,胡虎是北大化学系的,贺宛男是复旦新闻系的,苏江是美国跨国公司北京分公司的CEO,刘明是工程师……。他们投资都很成功,在多次的熊市中逆势向上,在多次的牛市中大步跨跃。现在大多比较富裕了。但学习仍很重要,看券商研究报告很重要,技术分析也很重要。边实践边学习,将知识扩大,举一反三。
  每一次亏损、失败都刻骨铭心;每一次盈利都是事先认真研究的结果。巨大的财富来自于思想、视野和知识。
  面对着一天几十点,一百点大涨的快牛,疯牛,证监会终于干预了。第一,十二家新公司即将上市,有两家大公司,打满资金需百万,会分流些资金。第二,中央电视台发评论员文章“疯狂的股市”。第三,证监会发言人劝大家保持理性,不要卖了房子来炒股。第四,最厉害的措施是要对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进行检查(看有无过度放大的)。
  但据申银万国相关人士认为,它们融资融券余额市值及交易占比都比国际水平低。我们相信,大多数证券公司,特别是大的证券公司对自己要求会较严格。这真是,“没有牛市想牛市,有了牛市怕疯牛”,管理层还是希望它是一头慢牛,温和的牛,有上有下的牛。但30多万亿的市值,很难完全能按盆景那样随意人工造型。对于投资者来说,选股要分散,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个行业。券商股软了也好,中小盘股、低价股又缤纷灿烂了。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强劲!(金融投资报)


  陈志平:8000点不见不散 国企改革机会最大
据记者 陈大禹
  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大方向,是20多年来A股市场最大的机遇。国防、军工、银行、保险等大蓝筹,以及传媒、高端制造、高铁、核电等行业龙头值得关注。
  “牛市每次回调都是逢低买入时机,预计这一次上证指数的目标不仅仅是收复2007年的6124点,还要继续向上冲击8000点,估计在2016年见大顶。”北京铂熠鸿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陈志平告据记者。
  对于市场机会,陈志平表示看好“马歇尔计划”。其理由是,我国宣布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因此要从国家“走出去”战略上寻找好的股票。“走出去”战略是中央总揽全局,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形势下推进的宏大战略,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国家领导人亲自推销高铁、核电等重大项目,未来前景十分看好。如果明年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等开始运作,将把“走出去”战略推向新的高度。二级市场上必然有反映,必然跑出翻倍的牛股。“高铁、核电、建筑、钢铁、一带一路等概念是重点关注对象,从中是可以挖掘出大牛股的。”陈志平强调。
  此外,陈志平还分别就中国体育产业、新环保法、国企改革等市场关注的热点进行了解析。 他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3136亿元,约占GDP的0.6%,远低于发达国家2.3% 的平均水平,未来万亿市场规模可期。足球是体育产业中最大的单一项目,全年年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占体育产值比重超过40%。按照中国体育产业2万亿市场空间计算,足球产业的市场空间在8000亿元以上,足球产业的市场空间广大。
  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实施,堪称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水十条”——环保板块重磅级政策呼之欲出,碳交易和碳排放制度也将开始全国推行,因此生态环保行业有望走出超预期表现。
  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大方向,是一系列改革的重中之重,混合所有制改革被放在首要重要地位,即可为经济增长做贡献,又可为股市注入新的活力,这就为投资者提供了轮番运作的机会,也许是20多年来A股市场最大的机遇。
  总体来看,国防、军工、银行、保险等大蓝筹,以及传媒、高端制造、高铁、核电等行业龙头,是陈志平最为看好的板块。(北京铂熠鸿立投资经理)(金融投资报)


  桂浩明:投资岂能任性
  桂浩明
  时下有个热词叫“任性”,这倒不是指小孩子顽皮捣乱,而是指股市疯涨——因为涨得没有道理,所以只能说它“任性”了。
  譬如两市单日的成交金额突破了12500亿元。简单算一笔账,按佣金0.05%计算,市场要完成这样的成交量,就需要支付25亿元的交易成本与税收。如果一年250个交易日都是这样的话,那么全年流出的资金大约是6250亿元。而现在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所有利润,也就20000多亿元,股市中双融业务搞到现在,最新余额是9000亿元,而今年到目前为止通过发行新股所筹集的资金还不到700亿元。试想一下,股市如果一年光因为交易就损耗6000多亿元,这能行吗?
  问题在于,尽管理性的投资者都很清楚,现在这种成交屡创天量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但还是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常态,于是就得出结论:既然成交量在不断放大,那么按照量增价升的规则,股市自然就应该继续上涨。结果,本来是很多机构认定的明年才会到来的3000点,在今年的12月初就被踏在了脚下,还有人看得更高,16000点。而之所以会那么乐观,无非是认为现在市场上钱太多了,所以股市就能够上涨,这叫“有钱就可以任性”。但是,股市的真正向好,毕竟是要建立在实体经济向好的基础之上,仅仅有资金,固然能够把股指推高以阵,但终究会因为缺乏可靠的基础而难以有效企稳。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历史上股市的泡沫不都是因为股价脱离实体经济而产生的吗?怎么可以因为“任性”而忘了这些呢?
  可怕的还在于,有人根据天量成交的数据,推导出券商的营业额将会成倍增加,利润也有望大幅度增加,得出的结论是券商股要涨10倍。如果股市每天都有万亿左右的成交量,那么出现这种状况倒也不是说不可能。但问题在于万亿成交量只能是偶然的,是个案,不可能成为全年交易状况的写照。既然如此,怎么可以按成交有过的最大成交量来作为日均水平呢?平心而论,中国的券商现在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几年比较有起色的就是双融业务,这基本上就是高息贷款,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真正能够体现券商作为投资银行价值的股票发行,收购兼并以及自营与资产管理等,都没有太好的发展。也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来,券商股的估值不太高,也没有人说它被低估,怎么现在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了呢?在这里,就只能是说市场太“任性”,把成交量放得那么大;也是有些投资者太“任性”,没有真正搞懂券商的盈利模式就在乱定价了。其结果,恐怕是可悲的。
  投资是很严肃的事情,谁也不能拿自己的钱去开玩笑。所以,投资是不能“任性”的。再说回来,现在市场上钱也不多,股市成交放得怎么大,与金融杠杆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轮杠杆上的牛市。借钱炒股,这本身是高风险的行为,而一旦大盘调整,融资盘开始退出,很容易发生“踩踏”,这个时候,不管还想要如何“任性”,恐怕也只能被市场规律制约着走,由不得再耍什么小性子来。
  出现在11-12月份股市的“任性”行情,给人们提示了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这个市场还是投机色彩太重,“人傻钱多”,缺乏理性。搞了20多年还是如此,实在令人遗憾。(金融投资报)


  
  水皮杂谈:降准能算什么事?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当然是利好
   地命海心。
   这是所有中国投资者都逃脱不了的宿命,而作为一种职业,经济学家生在中国也是一种充满了争议但是同时也极具戏剧色彩的人生,当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出现变化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扮演某种事后诸葛亮般的智囊角色,即便很多时候其实他们也都是局外人,只能凭想象解释他们认识中的很多时候是似是而非的中央精神,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学者无能,而是说中国的政策长期以来并不透明,不同的领导起用的学者可能都不一样,使用的语言可能也不一样。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结束,习大大再次作了长篇的讲话,如果说去年或者前年大家对于总书记实质性主导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不适应的情况,那么现在对于习大大的讲话已经习以为然了,而习的讲话也并没有让人失望,除了风格轻松明快之外,新词新句也是顺手拈来滔滔不断,比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潮,比如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比如新商业模式、新比较优势,比如要素规模驱动力,比如差异化竞争,比如隐性风险显性化,还比如总供求关系变化、规模速度型、质量效率型、市场和消费心理、企业家才能、创新驱动、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三驾马车均衡、既具有年度特点又利于长远制度安排、国企改革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核心、区间调控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有人自以为是听懂了习大大的所有潜台词,那么他一定是自欺欺人的家伙,习大大的经济学新思维很大程度上和一帮年轻的经济学家倡导的新供应经济学形成了共振,但是也并不完全画等号,坦然如水皮者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连蒙带猜,是不是全部领会到位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从习大大的讲话中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在新的一年中,中央政府会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稳定拉动经济的增长以对冲经济增速调整的系统性风险,财政政策不但积极而且会更有力,也就是说政府投入会更大,而货币政策则松紧有度,在稳健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宽松是可以想见的。总体而言,2015年的市场环境和货币供应会比2014年要好,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当然是利好。
   那么,货币政策松又能松到什么程度呢?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央行那里一直是习惯性从紧的,以至于我们认为如果不是刻意强调稳健或宽松,那么从紧本身就是货币政策的代名词,世界上可能也很少有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20%还宣称稳健的央行,而央行之所以张冠李戴,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完全自主决定基础货币供应量,M2在过去十年翻十倍,很大部分是外汇占款人民币的被动投放造成的,人民币目前不是国际货币,美元在中国也不能流动,美元进入中国必须置换相当数量的人民币,外汇储备越多,意味着人民币被动投放越多,乘上货币流动的乘数,M2就会每年保持12%-16%的增长,这一点不以央行意志为转移,为了对冲这些投放,央行一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回笼,另外就是直接使用央票。换句话讲,如果外汇一直没完没了地增长,央行除了从紧别无他法,这是一个死结,也是中国目前融资难的矛盾所在。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进入2014年来,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减少了1.4万亿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为了缓解紧张,启用了诸多新的工具,比如SLF常备借贷便利,PSC抵押补充贷款,MLR中期借贷便利,加上定向降准,至少供应了1.3万亿人民币,勉强维持中性。据相关人士测算,2015年基础货币的需求量大概保持在4万亿左右,除了1万亿的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供求缺口会达3万亿,现在降次准能弥补基础货币投放6000亿,理论上需要降准5次才能解决资金缺口,这当然只是一种安排,实际上不可能降这么多次,但是降恐怕是不可避免的,QE退出越充分,美储加息越加快,人民币这边选择也就越简单。
   年中的时候,水皮杂谈写过降个息有那么沉重吗?年底,水皮杂谈要问句,降准能算什么事?这都不叫事!(.华.夏.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