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的报告兼谈本周经济与股市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前面七八年我做股评时,因为没有像你们这样接受过正规的金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我觉得水平蛮低的。现在大行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师,比如谢老师的学生××,她2005年毕业的,也是复旦出来的,到了××研究所,结果2006年就拿了第三名,在××研究所一下子就成了资深分析师,年收入拿到了60万。如果她再拿一个第二名就能成为首席分析师。现在大行的首席分析师年收入是很高的,远远超过院士的收入。我知道国信的一个首席分析师在公司里面就能拿到很高报酬,因为他经常出报告,一些上市公司会请他们这些公司做财务顾问。我觉得现在复旦的同学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到大银行去。
现在这些在大的研究所里做股市分析的人都是博士、硕士,硕士以下的基本没有。所以说现在学历要求很高,现在的分析比较严谨、比较科学、比较专业、比较规范、比较国际化、比较专业化。我们那时的水平、能力都不够,存在严重的不足。就觉得,凡是要做二级市场的股票、进入证券投资市场投资,肯定要有比较好的专业知识才行。
我后来一直都是自己做,2000年我成立了一家公司,招几个研究员,培训了一些人来做研究。现在公司在上海也算不错的。我培训的一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做很好的分析,就是没有专门学过经济、金融,没做过股票的人在我那儿几个月后,也经常能找出连续暴涨的股票,比如天业股份。有个人当时我不是很重视,结果他找出了一只好股票。找出来后我们观察了一下,一看完蛋了——没买,这只股票是暴涨啊。所以后来我基本不亲自炒股票,而是招聘了几个人炒股,这也是我个人独特的研究股市的系统,比一般人做得好很多。
比如2006—2007年,最好的一个盘是400万做到1.02亿,一个80万的做到8000万。为什么会做到8000万呢?我用的透支的方法,在我有80万的时候借了100万,变成360万后我又借300万,变1000万我又借1000万,最终借了3000万,最后涨到8000万。这个盘当时高位时没出,虽然如此最终的利润仍然很大。说到今年的话,大盘的我能1块做到4块,小盘的我也能做得很好,我想这就是一些个人操盘的经历。
点评:陈钢老师所言极是。第一,一定要学点经济和金融知识,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市走牛后,我们离开了杠杆式基金A类,特别在0.909时提醒有证券A(150171)的亲友有大风险。因为证券B连连涨停,两次向上折算,获利者会分得大量母基金,会将其中的A类如垃圾一样向市场倾倒,起码在大量A新出来这段时间A类会大跌。当时B类净值已涨到1.70元了,折算指日就到。但这位亲友听不懂,也坚决不肯跑,后来证券A跌到0.83一带。(当然,长线投资,拿利息者可以理解,但回避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他没有金融学知识,弄不明白。所以故学习很重要啊!
第二,陈钢老师讲,没学过经济、金融的人也能做好股票。这是对的。从长远和战略上看,经济、金融、证券市场要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学特别重要。
来复旦大学讲过课的老师、专家们,除我和钱伟、倪勇、刘瑞中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的(我做得也不好),李志林博士是学哲学的,陈钢是中文系的,石开是化学系的,应健中是教企业管理的,叶国英是报社记者,孙晶是复旦管院MBA研究生,胡虎是北大化学系的,贺宛男是复旦新闻系的,苏江是美国跨国公司北京分公司的CEO,刘明是工程师……。他们投资都很成功,在多次的熊市中逆势向上,在多次的牛市中大步跨跃。现在大多比较富裕了。但学习仍很重要,看券商研究报告很重要,技术分析也很重要。边实践边学习,将知识扩大,举一反三。
每一次亏损、失败都刻骨铭心;每一次盈利都是事先认真研究的结果。巨大的财富来自于思想、视野和知识。
面对着一天几十点,一百点大涨的快牛,疯牛,证监会终于干预了。第一,十二家新公司即将上市,有两家大公司,打满资金需百万,会分流些资金。第二,中央电视台发评论员文章“疯狂的股市”。第三,证监会发言人劝大家保持理性,不要卖了房子来炒股。第四,最厉害的措施是要对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进行检查(看有无过度放大的)。
但据申银万国相关人士认为,它们融资融券余额市值及交易占比都比国际水平低。我们相信,大多数证券公司,特别是大的证券公司对自己要求会较严格。这真是,“没有牛市想牛市,有了牛市怕疯牛”,管理层还是希望它是一头慢牛,温和的牛,有上有下的牛。但30多万亿的市值,很难完全能按盆景那样随意人工造型。对于投资者来说,选股要分散,不能完全集中于一个行业。券商股软了也好,中小盘股、低价股又缤纷灿烂了。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