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两融交易持续火热 非银金融融资买入额翻番
融资余额首超8000亿:加杠杆促牛市沪深创新高
国务院力挺社保基金入市 市场融资余额突破8000亿
融资融券余额突破8000亿 杠杆上的牛市一路狂奔
借钱炒股才是王道?A股融资买入余额创历史新高
两融余额突破8000亿 券商日收2亿利息
两融交易持续火热 非银金融融资买入额翻番
11月,沪深A股市场持续强势,重回3年前的高点。截至11月26日,上证综指月涨幅达到7.61%,创出新高。两融交易持续火热,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
本月已经交易的18个交易日中,累计融资买入金额达到11666亿元,比10月份增加29%;融资偿还金额也有29.96%的增幅,为10580亿元;融资余额增幅较大,截至11月26日,融资余额突破8000亿元,达到8061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5.57%。11月的融券交易也比较活跃,其中18个交易日累计融券卖出量为22842万手,比10月份增加22.99%;截至11月26日,融券余额为56.57亿元,比上月末增加18.21%。
从分行业来看,非银行金融行业11月份表现最为抢眼,受到政策性利好和三季报利润大幅增长等因素刺激,融资资金持续涌入。本月该行业融资买入金额1820亿元,占比达到15.65%,远高于其他行业;与上月相比增加988亿元,增幅超过一倍。该行业的融资余额达到771亿元,在各行业中居首,相比上月增加184亿元,增幅31.44%。此外,银行和建筑装饰行业也是近期融资资金关注的焦点,本月融资买入金额分别为778亿元和642亿元,增幅分别为106.96%和84.28%。融资余额分别达到511亿元和261亿元,增幅分别为18.44%和34.7%,均创出了近期新高。
从个股来看,11月份,融资交易活跃度前10位的基本都是金融股。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和中国平安等非银金融行业龙头股月度融资买入金额居前三位,分别为267亿元、170亿元和159亿元,相比上个月增幅均超过100%。融资余额分别为95亿元、152亿元和57亿元,相比上月末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中国平安融资余额152亿元,在两融标的股票中居首。此外,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和中国交建等建筑类个股的融资交易也很活跃,月度融资买入金额均超过60亿元,增幅均在50%以上,融资余额分别增加15.6亿元、3.8亿元和8.6亿元,融资资金的关注度明显增加。
在融券交易中,非银金融和银行两行业仍是热点,11月累计融券卖出量分别达到22.98亿股和21.78亿股,增幅超过50%。融券余额分别增加2.5亿元和0.49亿元,相比融资余额的增加金额不足1%,可见空头的力量明显不足。其余融券交易活跃的行业当属家用电器行业,月度融券卖出量2.44亿股,融券余额增加0.47亿元,增幅45.06%。综合考虑该行业融资交易相比市场整体比较平淡,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两融投资者对于家用电器行业近期走势并不乐观。(.证.券.时.报)
融资余额首超8000亿:加杠杆促牛市沪深创新高
延续近期反弹势头,昨日沪深股指继续走升,并双双创下本轮反弹新高,前者更已实现“六连阳”。
而据统计,截至11月26日的最新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余额也首次突破8000亿元,达8118.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尤其是融资余额的持续增长,是近期股指持续上涨的重要推动力:同样截至11月26日,仅融资余额便高达8061.78亿元,约占“两融”余额总量的99.3%。
加杠杆促牛市
近期,两市成交量已经超过了2006年时的大牛市。上海某私募负责人分析称,这主要就是由于融资融券业务的不断壮大。
融资融券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券商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的行为。可以用来放大资金的利用率与做空机制,但同时也会放大风险。
上述私募负责人表示,尽管成交创出天量,但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到了高位。目前很多人还是熊市思维,认为市场已经出现泡沫,如果按照牛市思维,泡沫并没有出现。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市场风格转换到大盘蓝筹股,可以发现,很多大盘股股价还低于净资产,PE(市盈率)、PB(市净率)也都还比较低。在这么多增量资金进入的情况下,必然还需要有一定的上涨空间,预计这轮行情可维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据WIND资讯对A股最新PB的统计,截至昨日收盘,剔除亏损类上市公司,仍有39家上市公司PB低于1,即其股价低于最近一期披露的公司每股净资产。这其中除了多数钢铁板块上市公司外,还有交通银行(601328.SH)、中国银行(601988.SH)等多只估值较低的银行板块个股,以及中国建筑(601668.SH)、中煤能源(601898.SH)等大盘蓝筹股。
另有华东某券商策略分析师也认为,A股刚刚起来,大盘股甚至还存在价值洼地,加之市场信心已经恢复,这轮牛市不会轻易结束。即使短期出现回调,也不必太紧张。
在这名分析师看来,“两融”余额,尤其是融资余额的不断增长,说明市场正在加杠杆,这对股指的拉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券商的“两融”规模做得都非常大,券商也都在想办法继续扩大融资规模,比如近期欲发行H股的华泰证券(601688.SH),其再融资也主要是为了拓展创新业务,增加一部分资金在融资融券业务上。
实际上,很多券商在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中也显示出更积极的看法。昨日,中银国际证券就在其研报中认为,在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下行、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较低、海外资金流入加大背景下,市场资金面改善趋势有望延续。同时,伴随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小幅上行,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有望继续抬升。
此前,国泰君安也在其2015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分析称,无风险利率下降推动了DDM(股利贴现模型)估值模型中的分母减小,内在改革提速提升了风险偏好,从而系统性地推升股票市场的估值中枢。A股将迎来增量资金入市与风险偏好提高的双轮驱动,二者之间正反馈效应将放大牛市思维。
“两融”风险控制?
随着“两融”余额的不断增长,关于监管层或对“两融”余额进行总量控制的说法,也开始在坊间出现。
深圳某大型券商融资融券部总经理表示,目前还没听说这种说法。因为“两融”规模不断增大,可能会积聚一些风险,不排除监管层可能会出于风险考虑,对券商融资余额进行适当控制。其实,从融资融券业务开始试点时,监管层就非常审慎,因此总体来讲,目前“两融”的风险是可控的。除非股指出现大幅下跌,大量融资客户需要被平仓。
实际上,在“两融”标的股方面,早有相关风险控制。如上证所在11月26日的一份关于一拖股份(601038.SH)的融资风险提示中称:“根据2014年11月25日各证券公司上报和信用账户持有数据,我所发现一拖股份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0.853%。依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业务实施细则》第六章第四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单只股票的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5%时,本所可以在次一交易日暂停其融资买入,并向市场公布。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而此前也出现过达到融资监控指标而暂停融资买入标的股票的情况,如宁波建工(601789.SH)曾在8月份被暂停融资买入。
不过,有券商策略分析师认为,如果监管层对“两融”余额进行总量控制,是非常消极的做法,反而会直接打压市场,令市场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造成恐慌性下跌。即使需要提示风险,可以采取其他较为温和的方式,比如对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出个指导性意见,来控制不适当的融资融券。
在截至11月26日的融资余额变动中,同样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当日1004.34亿元的融资买入额并非最高,而是低于11月24日的1048.90亿元;而截至11月26日的融资期间偿还额则继续创出新高,为874.58亿元。(.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