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病症:长期需求不足综合症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当前全球经济病症:长期需求不足综合症

加入日期:2014-11-22 21:46:04

  新浪财经讯 北京11月22日下午消息 英国首相卡梅隆宣称,全球经济的红色警示灯再次亮起。但是这次红灯没有2008年的那次亮。不过英国政府所主张的财政紧缩政策引起的困难在日本和欧元区尤其明显。这些不景气的高收入经济体是世界经济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要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必须分析一下当前最重要的经济病症:长期需求不足综合症。

  美国财政部长Jack Lew在演讲中称,世界远远没有实现“强劲、持续、均衡”增长的目标。这一目标2009年在美国的匹兹堡设定。

  他称,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严重偏离了轨道。美国内需在2012年第一季度就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现在大约比金融危机前高出6%左右。日本和英国的内需大约比危机前高出2%。他还称,欧元区的内需仍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比金融危机前要低4%以上。

  但是,Jack Lew没有提到的是,虽然货币政策处于历史上最宽松时期,内需疲弱的表现还是发生了。美国的实际内需在过去6年多的时间里上涨了6%,但是按历史的标准来衡量,这一涨幅仍少的可怜。自2008年末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微博]和英国央行的基准利率都已处在零附近。2011年欧央行曾艰难地把利率提高至1%以上,但之后又不得不把利率重新降低至零附近。日本央行已经把利率维持在零附近20年了。

  然而,这还不够。这些央行还大幅扩张他们的资产负债表。美国和英国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已经稳定下来。欧元区2012年以来的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已经被反转了,同时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正朝向经济的平流层(占GDP的80%)发展。我们该如何解释需求的疲弱,尤其是欧元区和日本内需的疲弱。只有我们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希望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这个问题,以下三种解释可能会被认可。

  第一种解释强调2008年金融危机后过多的私人债务和金融体系突然崩溃对市场信心大打击。到目前为止,正常的反应包括清理资产负债表和强制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让公众再次相信金融体系值得信赖,后一种方式得到了压力测试的支持。除此之外,还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撑内需。从这个角度看,增长的复苏很快就能实现。

  第二种解释认为金融危机前的内需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是危机前的内需依赖于公私债务的大量累积。私人债务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相关联。1990年之后,日本在私人债务累积方面经历了一次这样的后泡沫逆转。2008年之后,美国、英国和西班牙也都经历过类似的逆转。这说明经济不仅会受到经济危机后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影响,也会受到不能像危机前那样在大范围内产生由信贷驱动的内需的伤害。经济危机前内需不可持续的背后隐藏着全球的不平衡、收入分配的转移以及结构性投资的疲弱。一个征兆是私营部门存在长期的财政剩余(收入大于支出),日本和欧元区都出现了这一状况。

  第三种解释则指向由于人口统计变化、生产率增速下降和投资疲弱一起造成的潜在增长的下滑。这一解释则直接支持了第二个解释。如果预期的潜在供给增长下降,那么消费和投资也将会疲弱。这会导致内需增长疲弱。如果央行抗击疲弱,泡沫就会出现。如果央行接受内需疲弱,那么供给增长的疲弱则会演化为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高收入经济体都经历过上述问题,就广度而言,美国受影响的范围较小,日本和欧元区的范围较大。虽然享有较高增速的预期,没有出现金融危机,中国也面临第二和第三种解释中的担忧。考虑到中国潜在增长的减速,中国近几年的增长是由不可持续且快速增长的债务累积和不可持续的高投资率推动的。

  极端措施这么无力的原因是经济患了根深蒂固的顽疾。并不是简单的供给疲弱,也不仅仅是需求的疲弱,当然也不仅仅是债务过多亦或者是金融动荡。每个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 

  作为一个人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更具创新能力的经济体,虽然美国的私人储蓄率低,有利于美国采取常规政策的环境的几率比欧元区和日本都高。同样,作为一个有迎头赶超潜力的经济体,中国理应有易于管控的调整。但是欧元区和日本在修复经济增长时面临的挑战更大,原因是他们的私营部门不能使用他们希望创造的大么多的储蓄。这导致他们采取了非常规的政策,可能比他们以前采取的措施更加非常规。走的更远的结果可能是政策上产生破坏更严重,在欧元区尤其是这样。(明华)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