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沪港通疲态迷局:后台系统卡壳过江龙闪退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揭开沪港通疲态迷局:后台系统卡壳过江龙闪退

加入日期:2014-11-22 7:50:45

  沪港通后,南向资金数个交易日后显露疲态,而北向资金初开通即显萎靡。参与的资金规模显然与市场此前预期相去甚远,一些原本寄予厚望的“过江龙”资金“套利”美梦破灭。

  那么意外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海外机构、国内机构为何喊得响,做得少?

  “过江龙”闪退

  “可能很多机构都没有做好准备,不管是资管,还是券商。”11月19日,香港中环某大厦一间办公室,香港某大型私募机构基金经理Mark颇为困惑地说。

  一个多月前,沪港通开通的日期尚未确定,但是Mark和大多数香港投资人士一样,对于沪港通带来的机遇保持亢奋情绪。“额度这么少,100多个亿,会不会不够用?”彼时Mark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事实上,在过去6个月,Mark和他的机构一直在寻找因沪港通带来的套利机会,以手法而论,内地习惯把他们这类资金称为“过江龙”,比如会拉升A股,从而撬动对应的H股,或者反之。

  “举例来说,可以事先买好一只股票的H股窝轮,然后再通过发布利好消息或者直接撬动盘面等手法,拉动A股股票上涨。”Mark说,由于香港资金成本廉价、容易获得较高杠杆率,Mark们总能获取暴利,当然有时也可能失手,遭受大幅亏损。

  由于预判本周沪港通交易火爆,相关标的会有一波可观行情,Mark所在机构事先以做多策略进行了相关布局。不过,本周的交易情况大大出乎他们预料。11月17日,沪股通虽未出现秒停,但是130亿元的额度还是在收盘前一小时被抢空,而港股通大大低于预期,105亿元额度,仅使用18亿元。

  意外的冷清迫使Mark所在机构彻底改变之前做多策略,开始斩仓紧急撤退。“原本的计划被打乱了,只能先撤出来,等形势明朗之后再作打算。”Mark说。

  机构人士大跌眼镜

  事实上,在11月17日开市后半小时,香港相关机构人士对于沪港通的首日秀已是相当失望。

  当天,在香港交易所开通仪式大厅,大批在场机构人士对于南下与北上资金的差异显得相当意外。“怎么会差这么大,内地资金对港股如此缺乏兴趣?”

  从海外机构参与情况看,可能下周即会发生积极变化。摩根大通亚洲及新兴市场首席股票策略师莫爱德表示,机构投资者一般需要一周时间观察市场运行机制,才会加大对沪港通的交易额度。

  金牛点牛

  (603011)合锻股份:本周涨幅61.3%。虽然公司从事传统业务,但由于发行价格低,总股本只有1.7亿股,属于典型的袖珍型新股。

  (603088)宁波精达:本周涨幅61.14%。公司在巩固空调换热器装备市场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拓展微通道装备在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份额。

  (603019)中科曙光:本周涨幅61.11%。公司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中市场总份额居第一位。

  (300109)新开源:本周涨幅61.1%。在停牌期间筹划收购呵尔医疗、三济生物、晶能生物事宜,进而踏入基因检测、肿瘤诊断等领域。

  (300406)九强生物:本周涨幅61.03%。股价涨升动能并不在于体外诊断产业的引导者之一,而是在于极度偏低的10倍发行市盈率。

  (000032)深桑达:本周涨幅46.46%。公司将收购无线通讯、神彩物流、捷达运输的100%股权;无线通讯的主要产品是铁路GSM-R终端产品。

  (600061)中纺投资:本周涨幅46.43%。停牌期间筹划收购安信证券100%股权,从而意味着公司正式跨入券商行列。

  (300279)和晶科技:本周涨幅36.54%。公司将收购中科新瑞,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储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参与开通仪式的机构人士一边盯着大屏幕不断更新的数字,一边询问记者。当天运行10分钟,沪股通成交已达50多亿元,而港股通还不足10亿元。

  不过,此后数个交易日,一边倒的情况并没有持续。11月18日,沪港通降温,沪股通额度仅用48亿元,港股通仅用6亿元;11月19日,沪股通仅用26.2亿元,港股通仅用2.6亿元;11月20日,沪股通仅用22.76亿元,港股通仅用1.85亿元。

  过去一周沪港通交易清淡,成为市场舆论焦点,这也成了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公开场合必答的一个话题。“从开通三天的情况来看,没有出现安全问题,交易平稳。交易量不够,市场总体反应低于预期,但是沪港通是长期机制,不是赚短钱的机制,很多机构认为今天参与、明天参与都差不多,并不着急。”11月19日,李小加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而交易清淡背后的原因仍令各方困惑。如果联想起此前数月各大机构对沪港通持续不断释放的热情,目前情况显然令人费解。机构为何喊得响,做得少?

  下周或有积极变化

  对于交易清淡,瑞士董事总经理陶冬作过一番调查。“在沪港通启动那天,询问过熟识的3家香港银行和一家本地券商(没有包括中资券商)。他们没有一家完成基础建设准备,不能随时替顾客成交。投资银行口头上都说准备好了,其实后台一片混乱,太多细节和对接工作未臻完善。11月17日,沪港通准备好了,但是香港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准备好。”陶冬表示。

  此外,从国内机构的准备情况看,也并不充分。“绝大多数国内股票基金成立之时,根本没有考虑过会投资海外,所以在当年的募集要约中没有预留出口。沪港通突然成事,现有基金多不允许投资香港。”陶冬说。

  上述情况获得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确认。他近日公开表示,“在开通前已了解到相关情况,不少基金有兴趣参与,但因一些长期基金在作投资决定前需处理内部程序,所以并非所有基金完全准备好参与。”

  “北上资金交易不够,可能还与年底结算有关,基金需要锁定全年收益,操作上会更加谨慎,不愿意贸然承担风险,市场会相对平稳。而南下资金,内地的散户和机构对港股仍属试探性参与。”李小加说。

  如果上述原因成立,显然沪港通交易的清淡只能是短期现象,一旦机构准备工作充分,跨过年底时段,交易回暖只是时间问题。

  从海外机构参与的情况来看,可能下周即会发生积极变化。摩根大通亚洲及新兴市场首席股票策略师莫爱德表示,机构投资者一般需要一周时间观察市场运行机制,才会加大对沪港通的交易额度。总体来看,机构对于沪股通的兴趣会高于港股通,毕竟大部分机构都预期明年A股会跑赢港股,预计沪港通额度会在明年中旬用尽。

  事实上,如Mark这样的短炒资金也长期看好沪港通。“我们未来还会多用做多策略,但是具体情况会参照沪港通交易回暖的速度。”Mark说。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