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退市制度正式施行。其中,在新规中,明确实施违法公司的强制退市制度,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披违法,一年内交易所作出终止交易的决定等。对此,不少评论认为,在新退市制度落实之际,也是违规造假上市公司的末日。
南纺股份、莲花味精及新中基等上市公司,当属近年来典型的违规造假企业。而它们的违规造假行为也遭到了市场的强烈谴责。
然而,时隔不到半年的时间,上述造假上市公司的股价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反而成为了同期市场的主要领涨股,确实令人感到困惑。
以南纺股份、莲花味精及新中基的数据为例,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分别在今年5月15日、6月14日以及7月9日发布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被处以严厉的惩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上市公司被确认违规造假事实,且遭到证监会的处罚后,其股价却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走势。其中,不少违规造假上市公司的股价起涨点正是证监会对其颁布处罚公告的时间。
以南纺股份为例,2014年5月15日,南纺股份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给予公司警告,并处以50万元的罚款,同时给予公司相关责任人不同程度的处罚等。
对应2014年5月15日南纺股份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为5.89元,随后股价在5月23日创下5.03元新低后,就呈现出逐步回升的走势。按照近半年的走势分析,该股从5月15日的5.89元飙升至11月13日的11.22元,累计最大涨幅达到90%以上。
再以莲花味精为例,2014年6月14日,莲花味精对外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书”,公司在2007及2008年连续两年虚增收入4.944亿元。同时,也遭到了证监会的相应处罚。
从二级市场的走势分析,自莲花味精发布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之日起,近半年内股价从2.34元飙升至近期最高的4.44元,累计最大涨幅接近90%。
与上述违规造假上市公司的股价涨幅相比,同期大盘的涨幅就明显逊色了。按照近半年的走势分析,上证指数累计最大涨幅接近25%,远远低于南纺股份、莲花味精等违规造假上市公司的股价涨幅。
显然,造假股的疯狂上涨,实属不合理的现象。而在造假股票持续上涨的过程中,又扇了谁的耳光呢?
事实上,在A股市场中,违规造假行为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认为是常见的现象。
从“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到后来的丰乐种业,再到近几年的万福生科、黑牛食品等,都是经典的违规造假案例。不过,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诸多违规造假案例中,食品及农业类的上市公司,其造假的现象更为频繁。
以上述提及的三家上市公司为例,其中莲花味精及新中基就属于食品类的上市公司。而近期备受市场热议的獐子岛,就属于农业类的上市公司。
实际上,食品及农业类上市公司是违规造假的重灾区,而以农业类为主的上市公司,其违规造假的行为更为普遍。
以农业类的上市公司为例,因其存在诸多的天然优势,也为其违规造假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一句“靠天吃饭”,就足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确实,对于农业类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方面,因“靠天吃饭”,具体调查、监测的能力相当有限,而具体的存货盘点极其困难,为其创造违规的借口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因其经营非常分散、具体的现金交易渠道并不能充分获知,由此为其虚增利润等违规行为创造了理由。
此外,这类上市公司也可以凭借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做好相关的应对工作。一旦发生了问题,只要上市公司“守口如瓶”,不承认违规造假的事实,证监会也是无何奈何的。
因此,多年来,即使有不少农业类上市公司被揭露出违规造假等行为,但其上市公司身份始终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屹立不动,这确实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时至今日,新退市制度再度来袭,又能否把造假股送上“断头台”呢?
笔者认为,虽说此次是史上最严厉的退市新规,但是其最终的执行力度确实令我们感到疑惑。
一方面,即使新退市制度明确欺诈发行、重大信披违法等采取强制退市的举措,但对于食品、农业类等涉及违规造假的行为如何明确判定,这肯定是一道难题。另一方面,因受“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影响,之前违规造假的上市公司或将逃过一劫。如此一来,实际上是给这类违规造假上市公司带来了新生的机会,此举实则在降低退市新规的震慑力。与此同时,因《证券法》并未及时完善修订,即使随后会产生一批违规造假的上市公司,但却因政策执行缺乏了法律的根基,而最终影响到新规的落实。
笔者郭施亮认为,南纺股份、莲花味精等违规造假股票持续上演疯狂上涨的行情,实际上是对退市新规的一种讽刺,也是在挑战证监会的容忍底线。至此,在新一轮退市制度的影响下,未来又能否将一批违规造假的上市公司清理出去,我们还得“边走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