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启动次日(11月18日),交易明显萎缩,但继续呈现“北热南冷”。首日130亿元额度用尽的沪股通,次日额度剩余81.55亿元,剩余额度占比达62%;港股通首日额度剩余83%,次日105亿元的额度剩余多达97亿元。
从沪港通两天的交易来看,港股通遇冷超出市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港股通在首日爆冷,被分析与汇兑成本虚惊有关。当日上交所公布的参考汇率显示,买入参考汇率和卖出参考汇率分别为0.7671、0.8145。随之,网上传出“通过港股通买港股,4.8港元买的,显示成本是5.12港元”,汇兑成本超5%的猜测引起一片哗然。而从上交所当晚公布的结算汇兑比率来看,买入和卖出分别为0.79143、0.79017。另外,港交所已解释,“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不会在汇率上赚钱”。换言之,所谓汇兑成本奇高的担心并不存在。
汇兑成本奇高的担心消除,但港股通额度在开通次日依然不抢手,与沪股通冷热差别明显。这反映出港股通遇冷更多缘于市场自身因素。
港股通没能很快热起来,与港股表现偏弱有关。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港股自9月上旬起调整,恒生指数一度从25360多点持续调整至10月初跌破22600点,跌幅超过10%。随着沪港通启动进入倒计时,上证指数7月初至11月14日累计涨幅达21.02%,而恒生指数同期涨幅不到4%。沪港通开通头两天,恒生指数跌幅均大于上证指数。在港股行情不是特别火爆,以及沪港两地股市强弱有别的情况下,内地资金投资港股通可能不会争先恐后。
沪港通开通首日的沪港两地股市双双高开低走,次日延续下跌走势,抢搭“首班车”买入的投资者大多没有赚钱,有可能促使其他投资者选择入市时机时更为谨慎。
相关统计显示,内地资金17日通过港股通买入最多的港股是腾讯控股,而腾讯控股当日下跌2.12%,18日再度下跌超过2.5%。另外,此前因沪港通效应大涨的受益板块大幅回调,显露“见光死”迹象。最典型的是券商板块,第一上海和中州证券曾被热炒,17日分别重挫10.17%、12.31%。香港交易所更是领跌港股蓝筹股,17日重挫4.45%。
港股通不同于沪股通,对内地资金投资设置了一定门槛,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及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这使得绝大多数内地个人投资者无缘港股通。中登公司公布的2014年10月数据显示,A股流通市值为50万元以下的一码通自然人账户数占比达94.51%。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此前的调查表明,50万元最低账户要求是内地资金投资沪港通的最大障碍。
此外,内地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尚未真正与国际价值投资理念接轨。港股投资以机构投资者占主导,推崇价值投资,偏爱高分红回报的蓝筹股,而内地资金一直以来热衷炒新、炒小、炒差、炒短的“四炒”。内地资金若单纯看好港股交易T+0及无涨跌停板,而不加入港股投资的主流行列,也可能面临较大风险。有港股分析师指出,人和商业、波司登等在沪港通开通首日表现强势,延续了内地资金A股投资偏爱中小盘及热衷于短炒的风格。其中,人和商业11月17日大涨10.53%,而其上半年亏损8.4亿元。
港股通没能开通即火爆,问津者偏少,并不意味着未来内地资金不会关注港股。内地资金对港股交易有个熟悉的过程,配置跨境资产也将是未来投资的趋势。从前几年的走势来看,适当配置港股有助于分解单一投资A股的风险。重要的是,沪港通打通了沪港两地投资者相互投资的通道,有了港股通这班“直通车”,内地资金可以方便地进入香港市场。因而,一旦港股走势转强,港股通有望慢慢热起来,前景依然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