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姜广策离开前东家正式创建德传资本,并在业界朋友的支持下,发行了首只德传医疗基金,专注于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投资。这位在医药界早已声名在外的生物制药博士,从企业到券商再到私募,一直到自己成立私募基金发行产品,始终专注于医药领域。
在德传医疗基金成立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其管理规模已经从最初的7000万元上升到5.3亿元,增长逾6倍,累计收益率达到82%,完胜公私募同类基金。与此同时,姜广策在医药类投资市场中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不仅与众多医药上市公司的高管关系密切,更因其推荐的公司大多亮点突出收益可观,在微博中拥有不少追逐他的“粉丝”,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医药一哥姜博”。
此次记者(以下简称NBD)独家专访到姜广策,听他分享其多年来对医药市场独到的投资思路以及2015年医药行业的投资机遇。
一年半规模增6倍/
NBD:当时是怎样的机遇,让您决定创立德传资本并成立医药基金?
姜广策:其实,2008年我刚开始在凯基证券做医药分析师时就想做医药基金了。因为这在欧美是一个非常好的基金细分领域,这个念头一直很坚定,即使是医药行业最惨淡的2011年都不曾动摇,我想这会是我终生的事业。2012年4月,在离开前一家公司后,就不停有医药行业的朋友来鼓动我成立基金,但整个2012年医药板块还没有从2011的全年下跌中缓过劲来,一直到2012年底整个市场都起来了,其中医药板块在2013年一季度里整整涨了34%,此时我觉得时机合适了,因为只有行情起来才会有人气,基金才容易发行。
NBD: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您管理的基金规模增长了6倍,可以称之为奇迹,您的客户群是如何快速壮大的呢?
姜广策:事实上,这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应该和我自2009年坚持写博客和微博不断分享观点和各种行业资料有关,无形中培养了一个潜在的庞大客户群,有些客户已经看我的微博三四年了,甚至成为他们的生活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建立了对我的信任。
NBD: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疗基金应该有怎样的发展路径,德传资本初见锋芒,有没有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或者扩张到VC、PE等其他领域?
姜广策:医药行业基金大有前途,毕竟中国在2020年就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而目前国内的医药基金才刚起步,除了公募现在的十多只医药基金外,私募还不多。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疗基金更应该是一个资源整合者,将资本与医药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未来德传资本也有规划进入医药的VC领域,投入和培育一些医药VC项目后再输送给医药上市公司,打通整个产业链。
NBD:为什么坚持专注于医药行业的投资,而没有扩展到其他行业领域?就您对医药行业十多年的理解,您认为医药行业是怎样一个行业,是否值得我们长期跟踪和投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它存在怎样的独特机遇?
姜广策:巴菲特一直强调能力圈,我最强的能力圈就在医药领域,毕竟从本科到博士后,再到自己办的小医药公司,我的前半生都在医药领域。目前医药板块已经有两百多只股票,未来两三年可能还要再上100家,这个领域已经足够大,而且医药领域是一个长期向上的板块,标普医药指数在过去25年上涨了10倍,可以说只要把钱始终投在这个领域你赚钱的概率非常大。
归根结底投医药其实是投资于人类的本质弱点,人类这个物种的进化还不够完善,人的结构很精巧很脆弱也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对医药的需求是最刚性的。
四个方面评判医药股/
NBD:您如何看待A股的医药类股票,又是如何研究的?
姜广策:投资医药股的主要逻辑还是投资其成长空间,将其未来的产品线或商业模式的空间与现有市值进行比较,如果市值很小而产品线的市场容量很大就非常棒,就像2005年底的双鹭药业(行情,问诊),贝科能刚起步而公司市值很小,医药牛股都是这样出来的。
我研究医药股其实跟医药企业的销售和市场部研究竞争对手有点像,最基础的工作就是产品线分析。今年我和中国医药(行情,问诊)信息中心合作编纂了一本中国重点医药上市公司产品线分析的资料,选取了25家我认为值得研究的医药企业,对其产品线进行了深入分析,评估未来潜力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从中寻找投资依据,只有产品线搞清楚才能给出投与不投的理由。完成了产品线分析这个基础工作后,再去了解它的销售和团队以及政府事务等方面的特点分析,核心目的就是判断这个药企目前处于何种状态,是销售业绩将要再上一个台阶,还是仍在蓄势,我们希望在企业将要向上时介入,否则会付出很多时间成本。
另外投资医药企业不能太拘泥于PE,PE虽然重要但成长空间更重要,例如美股市场上有些医药股完全没有盈利但市值却不小,原因在于市场预期其正在研发的东西有足够市场空间来支撑。A股市场上单看医药股的PE来做投资是很难找到机会的。
NBD:您认为具备怎样基因才能成为优秀的医药类股票,优秀的上市公司是否意味着优秀的医药股?
姜广策:当然是要具备成长基因的公司才能成为好股票,而成长基因就是由我上面所说的产品线、销售、政府事务和财税处理等四个方面来构成,中国的医药行业现在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企业要面临医疗机构和政府两方的压力,如果没有上述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和支持,企业是很难做的,所以现在医药行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这四方面大而强的企业会有更大空间成长,呈现一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中小企业将越来越边缘化。
但优秀的上市公司在某个阶段可能并不是一只好股票,这跟企业所处阶段有关,比如一个业内公认的优秀企业正处于投入期,暂时见不到成果,此时股票表现可能会很糟糕;或者当整个股票市场和板块不景气时个股也难有机会。我建议投资者多看看2010年~2011年上市的医药股,这批企业的投资周期将完成,该布的局已经布好,将逐渐进入下一个上升周期。
重仓股要能查到销售流向/
NBD:能否具体谈谈您曾经投资过的一些医药股,当时您是如何发掘、如何调研、如何论证您的理论,从而获得不菲收益的?
姜广策:我的经典案例之一是曾在2012年初最低价位买过100万股海思科(行情,问诊),后来它在一年半左右涨了近4倍。这个企业非常重视研发,而且研发很有效率,我认为他们抓住了医药行业的本质,就是知识产权,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同时采用了最符合当前医药行业现状的大包模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新品覆盖全国市场。我认为能不能看懂海思科,标志着是否真的理解中国医药行业,如果你能理解自然会明白,都不用去挖掘。
NBD:医药行业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黑天鹅事件,您认为怎样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
姜广策: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深入行业,当你拥有足够多的行业资源、深知行业现状后,也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碰的。但总体上,医药行业的黑天鹅并不多,因为医药股的业绩造假很难,药品的销售数据可查,我们重仓的医药股一定是要能统方(注:医院对医生用药信息量的统计)的,即能查到销售流向。
看中企业的董事长须有梦想能实干/
NBD:在医药领域,很多人都知道您跟多家上市公司高层已成为要好的朋友,您是如何跟上市公司打交道的?怎样的上市公司领导者,你会考虑买其公司股票?
姜广策:我一直很欣赏索罗斯的一句话——如果你不在圈子里,那么你就出局了。所以我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就不断积累行业资源和人脉,我通常会站在药企董事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你能想到他们也在考虑的问题并且能帮他出主意时,不就成为他的战友了么?其实最终你会发现你做的不是投资而是做人,做人到位了,做什么都可以。我一直强调在中国要做可以共赢的事情,我的医药基金就是为了药企服务的,他成长了我赚钱,共赢可以谋得最大利益。我看中的企业一定是董事长有企业家精神有梦想能实干的。
另外,A股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行业基金的优势,这个优势会随着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持续积累的资源和人脉而逐渐显现,这些资源帮助我们做好业绩,有了好的业绩和品牌就会有更多资源和人脉靠过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今年我们还做了一件打基础的事,就是在国家级的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设立了德传奖学金,每年奖励一批优秀的药学博士,而这些人才正是未来中国医药工业的生力军。
并购外延是重要的医药投资主线/
NBD:对于即将到来的2015年,您认为医药领域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姜广策:整个2014年医药板块跑了两趟过山车,分别是4月和10月,快上快下很不容易做。目前的回调不是坏事,这为2015年的行情腾出了空间,沪港通已经开启,A股的医药板块一定会是外资关注的重点,他们参考美国、欧洲、日本等市场,更能明白中国的医疗保健行业前景和空间有多大。
2015年,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背景是GDP增速要下调到7%左右,尽管医药工业在工信部统计的工业大类中表现最好,但是医药工业的产值增速也在逐渐下降,从2013年之前20%以上的增速降为15%左右,同时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还在上升,利润增速也将下降为11%。根据南方所的预测,从药品消费终端来看,我国药品终端市场2014年预计达到12457亿元,同比增长13.4%;2015年药品终端市场将达到14070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医院终端增长13.3%,零售终端增长9.3%,基层市场增幅在20%左右。这个变化是需要重视的,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就是大市值药企的增速在放缓,这正是医药白马股在2014年表现最差的根本原因,其更深含义是药企如果单靠自己的内生性增长已远远不够,所以未来几年凡有外延式发展,有并购预期的医药股表现会好于单靠内生的企业。因此,并购外延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投资主线。
至于领域,我认为在每个医药细分领域都有机会,只要能成为该领域的排头兵就行,因为都会很大的成长空间。具体操作上则可以更重视新技术带来的业态变化,比如互联网对传统药品销售带来的改造,回避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药企;新治疗方法的推广应用,比如干细胞政策的变化,如果明年干细胞和免疫治疗技术方面有新政策动向时可以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NBD:今年新兴科技的医疗得到了资金的极大追捧,例如基因测序、可穿戴医疗等,您认为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医疗主题会否得到持续关注,为什么?
姜广策:A股的特点就是这样,但凡有新概念就容易受到资金关注,尤其是当大多数人还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时更易引起跟风炒作,所以未来新兴技术的主题还会受到关注,只是在参与时别贪婪。
为发掘中国最杰出的私募基金,《每日经济新闻》于2013年发起年度“十佳私募”评选。去年获奖的多家私募机构在今年依然表现不俗,如去年冠军私募创势翔今年产品收益再度名列前茅。那么,谁又是2014年私募王者?哪些资产管理人能经受时间考验长期跑赢市场,为投资者代言,为投资者利益守望呢?《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4年度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为投资者选出今年好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