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证监会宣布沪港通的“通车”时间,两地市场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提振。显然,沪港通“通车”对市场的正面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从沪港通的具体规则来看,沪港通“通车”初期却存在明显不平等性。
据相关规则显示,未来将保持港股市场单边“T+0”交易制度。至于A股市场,则继续采用“T+1”的交易制度。
实际上,港股市场实施的是“T+2”的交收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允许投资者在股票尚未到账的T日及“T+1”日卖出股票。而在A股市场,1995年前采用“T+0”的交易规则。之后,考虑到市场的投机行为及风险防范能力,改为“T+1”的交收模式。
有人认为,“T+0”交易制度会大幅提升市场的投机性,很可能会重蹈中国证券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乱象。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时隔近二十年,A股市场的容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总市值从原来的20多亿元飙升至如今的24万亿元,累计增幅相当惊人。
多年来,A股市场始终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市场容量庞大,却出现了新增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最终导致市场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在沪深市场中,占比权数排行前20位的大盘股中,都是市值庞大的上市品种。其中,中国石油(行情,问诊)、工商银行(行情,问诊)及建设银行(行情,问诊)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就超过3.7万亿元,占沪深两市总市值比重超过10%。而在沪深两市总市值排行前20位的股票中,合计规模高达9.5万亿元左右,相当于沪深两市总市值的30%、沪市总市值的55%。
在市场容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因市场缺乏有效的新增流动性补充,以中石油、工商银行为代表的超级权重股一直遭到市场冷待。显然,市场仅有的存量流动性基本无法撬动起高达万亿的市值品种。对此,在以存量资金加上部分新增流动性为主导的市场中,需要有多种灵活性的工具进行激活。
选择之一是依靠融资融券等工具撬动容量庞大的市场。今年以来,融资融券的规模增速惊人。按照一般的规律,在多头行情中,融资融券对市场具有持续推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激活市场做多的热情。然而,因融资融券的交易成本偏高,参与者多以中短期操作为主。因此,寄望于两融能够长期维护市场,难以实现。
还有一种措施是提供大量的新增流动性,为容量庞大的市场带来更多新鲜的血液。沪港通的“通车”,实现两地市场间资金的互联互通,当属管理层推行的一大举措。不过,在沪港通“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分流内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除此以外,通过“T+0”交易制度来提升市场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起到激活市场的功能,也是一项重要举措。“T+0”交易制度不仅可以激活市场的存量资金,而且还会促使扭曲的市场制度得到修复。
笔者认为,恢复“T+0”交易制度已经刻不容缓,管理层可以借助沪港通“通车”契机,对部分蓝筹股实行“T+0”的试点,以促进沪港通下两地市场交易制度的逐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