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目的是盈利,盈利程度越高越好。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呢?一个最为直接的方法是尽可能找到黑马股,并一直骑到它跑不动为止。从近年来品种或板块盈利分布情况来看,资产重组题材和创业板股票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如果两者能融合在一起的话,无论是整体收益还是局部盈利效果甚至会达到大行情乃至超级行情才会出现的“胜景”,足见资金对于资产重组题材和创业板的“厚爱”。
一提到资产重组题材和创业板股票,股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黑马和大黑马,它们已成为暴利的代名词。一旦某个品种成为市场或某个板块的化身,这个品种的关注度就会越来越高,有时甚至会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种情况在资产重组题材股票上出现的次数堪称历史之最,二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还是这样,并且愈演愈烈,从而使得它们的价值得到最完美体现。但这种完美的展现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在某些时候会起到负面作用,这种负面作用的释放并不是每位投资者都能感悟或者理解的,有时还会“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
如果简单地从升幅角度来看,当初某些资金对于东方电子、银广厦、海虹控股、四川长虹、春兰股份、中石油等股票的运作或者说是博弈是相当成功的,塑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神话。但凡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这个度的话,即使是无法复制的神话也有可能偏离正常的轨道,东方电子、银广厦等股票在市场上可谓所向披靡,吹捧的论调不绝于耳,可能正是这种巨大的差距,致使天平严重失衡,投资者远远地看着它们在“演戏”,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在这种情况下,股民往往会对于自己固有的投资理念失去信心,这也正是这些股票不见踪迹或者无人理睬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此外,曾经被众多投资者寄予厚望的绩优股也未能免俗,比如说万科,现在已看不到资金博弈迹象,投资者也没有基本的方向感,这个品种不行,那个板块也不灵,究竟还有谁行呢!从近两三年运行轨迹来看,只有重组题材和创业板股票不是今天出了一条“疯狗”,就是明天跑出一批狂奔的“金牛”,似乎只有它们的价格还能触动投资者已麻木的神经。而那些对银行股、绩优股一直都非常垂青的投资者似乎已走到悲催境地。尽管今年以来上证指数升幅较大,但那些执著于绩优股的投资者仍是“颗粒无收”,未能尝到所谓牛市行情的喜悦。
正是由于投机资金的滚滚而来,才使得新股“一飞冲天”。统计显示,今年92家新股中涨幅在100%以上的有79家,占比85%;涨幅在200%以上的有47家,占比51%;涨幅在300%以上的有20家,占比21%,可见,资金非常热衷于对新股的博弈,但这其中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股的疯狂对于市场的影响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又是隐性的,有时是相融合得,关键看投资者怎样把握和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创业板股票就等同于新股,新股是创业板股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两者常常相互协作,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但更多的是相互依托,每当出现这种状况不是买进的时机到了,就是绝佳的逃顶机会,但如何将两者真正吃透并非易事,驾驭起来就更不容易了。
因此,股票价格上扬最基本的原理是供小于求,买进量大于卖出量,或者集中买进的量大于分散卖出的量,有的投资者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来寻找未来有利于上升的品种或板块,这其中又以资产重组题材股票和新股最具代表性,这已在行情中得到有效地验证。从目前市场状态、筹码集中度与分散程度来看,新股仍具有较好生命力,因新股中以科技股居多,而只有科技股才会有高估值,它们是经济转型的主力军和主旋律;新股的股本一般都较小,成长空间较大,操作成本也就会随之大幅降低,再加上新股具有突出的无套牢盘特点,资金没有理由不对其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博弈。虽然市场在运行态势上与去年相比已发生显著改变,资金对于资产重组题材和创业板股票的运作集中度和力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已几乎见不到大黑马身影,但它们之中仍是“卧虎藏龙”,其中的新股更有着天然的诱惑力和吸引力,那些四处寻找机会的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置之不理,唯有勇往直前才能攫取暴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