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中国股市被激活的背后_股市名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郭施亮:中国股市被激活的背后

加入日期:2014-10-30 7:49:12

  随着中国股市的持续回升,股市再度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显然,融资融券的规模飙升、P2P资金的跑步入市及新增股票账户的大幅增加等现象都深刻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股市的投资信心正不断提升。
  据数据统计,目前通过融资杠杆炒股的规模已接近7000亿元,显示出融资融券的业务异常火爆。然而,在去年年底,两融的规模仅有3465.27亿元。至于今年上半年末期,两融的规模也不过4064.08亿元。
  两融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实际上是行情回暖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偏好有所转变的一个重要性的体现。
  多年来,房地产、信托市场及其他相关领域都具备高收益性的特点,也因此吸引了社会大量的流动性。
  其中,房地产市场无疑是“吸金”最明显的领域。
  过去十年,当属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十年。因其具备偏高的投资收益率,且拥有极佳的保值增值效果,也深受资金的追捧。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大转型,结合财税改革等重磅政策的陆续推进,房地产业的保值增值效果开始受到了市场的质疑。
  截至今年9月份,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持续第5个月环比下跌。与此同时,全国主要城市的库存也出现了大幅攀升的迹象。至此,部分流动性逐步选择撤出房地产市场,而进入具有投资优势的领域。
  至于信托市场及其相关的领域,因刚性兑付的长期存在,信托产品、公募债券等均出现了规模式的增长态势。而当中也不乏一些低资质的发行人。
  有了国家的兜底,投资者不惜大举进入相关的领域。于是,市场潜在的信用风险不断地积聚,而社会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也水涨船高。显然,面对超过10万亿的信托业规模,国家的“兜底”难度也大幅提高。
  2014年,属于“打破刚性兑付”的元年。其中,2014年信托产品到期量较2013年大幅增长超5成,全年可预计的信托产品到期规模高达5万亿。随着中诚信托部分违约、超日债实质违约事件的爆发,对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
  由此可见,在房地产市场拐点逐渐显现、信托等投资市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中国股市无疑成为这些投资资金的主要选择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两融的开户门槛大幅降低,也直接促发上述资金参与股市的热情。
  不可否认,两融规模的迅速壮大,对股市的上涨起到明显的助涨作用。但是,在两融规模出现极度膨胀之后,恐怕会对市场起到明显的压力。
  一般而言,参与两融的投资者多以中短期操作为主。一方面,参与者需要提前预判大盘可能上涨的空间,做好随时获利了结的准备。另一方面,参与者又不得不考虑到两融的资金成本问题。
  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两融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融资融券的年化利息,同时还要承担佣金、印花税、过夜利息、过户费等费用。其中,融资的年化利息可高达9%左右,明显高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
  显然,参与两融的投资者最先考虑的是风险问题。而有效把控风险的前提却是建立在中短期的操作周期之上。于是,两融规模的迅速膨胀实际上暴露出市场的高度投机性,一旦行情出现了变化,则会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的影响。
  此外,在股市行情有所回暖的大环境下,P2P资金加快入市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起到了加快激活中国股市的作用。然而,与两融业务相比,部分P2P平台的股票配资业务却暴露出更大的风险性。
  其中,从事P2P股票配资业务的平均杠杆率偏大。一般而言,其平均杠杆为5倍,更有甚者出现15倍以上的杠杆率。显然,在缺乏严格风控的前提下,无论对平台还是对投资者来说,如此惊人的杠杆率如同“玩火”。
  笔者郭施亮认为,在改革反腐齐头并进的大背景下,提振股市已经成为了政治任务,这也是中国股市上涨的根基。而在投资信心明显回升的基础上,股市加上了杠杆,却促成了股市的快速反弹。不过,在市场投机行为持续疯狂的同时,或许又该到了我们警惕的时候了。

编辑: 来源:.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