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多名市场人士认为,“禾盛新材此次重组失败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公司再次重组的潜力很大。” 折腾了大半年,禾盛新材跨界影视的美梦被无情击碎。2014年10月9日晚,禾盛新材宣布,由于为滕站提供上亿元担保问题无法解决,公司董事会决定终止与厦门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英马”)重组事项。这是近期继泰亚股份(002517.SZ)和熊猫烟花(600599.SH)之后,第3家公司正式宣布终止与影视公司进行重组,资本市场追捧影视行业的热情进一步降温。而对于问题缠身的金英马来说,这已经是公司第二次谋求上市失败。不过,关于此次重组失败,尚有诸多疑团待解。滕站在重组预案中信誓旦旦地保证提供的信息没有问题,但是金英马却突然冒出高达上亿元担保问题,是否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终止重组前一个月,禾盛新材多名高管大手笔减持公司股份,合计套现近6000万元。其是否提前得知重组失败的消息?是否有内幕交易?重组失败后,禾盛新材尚持有金英马26.5%股权,该部分股权是转让出去还是保留?如果金英马解决了担保问题,是否重新收购?业绩不佳的禾盛新材,未来是否会继续重组?跨界影视梦碎,祸起担保2014年10月9日晚,禾盛新材向市场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根据公司公告,由于金英马为滕站向天策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计借款1.08亿元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为解除金英马担保责任,避免金英马遭受或有损失,滕站拟通过转让金英马股权等方式筹措资金,需要对金英马股权结构进行调整,为维护禾盛新材及广大投资者利益,公司董事会决定终止与金英马的重组事项。“解决金英马的问题,要么是借款方滕站把这个借款还掉,这个担保事项就自然而然解除了,或者是用其他方式把金英马的担保解除,不管是找其他的担保方还是什么方法,只要跟金英马不搭界就行。但是直到现在滕站也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就不得不终止重组。”禾盛新材证券事务代表王文其表示。随着重组走向失败,禾盛新材跨界影视的美梦也被无情地击碎了。禾盛新材于2014年4月17日公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以合计7.67亿元的对价收购滕站等23名自然人所持金英马72.38%股权,并向蒋学元等3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1.81亿元。由于涉足市场大热的影视行业,复牌后公司股价一度暴涨47.52%。但是,不久后就有利空消息袭来。5月份,有股民在禾盛新材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质疑,“金英马未披露巨额对外担保事项,听说对方五一期间已给禾盛方面发了律师函。不知道这种情况公司是否要披露。”不过,直到6月17日禾盛新材才详细披露该担保事宜。2013年9月3日和11月23日,滕站向天策投资分别借款4602万元和6200万元,合计1.08亿元;为此,金英马、金英马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杨利以及财务总监侯丽娟3方合计提供了无限连带责任共同保证担保,最迟还款日期为2015年3月31日。“我们早就注意到网上有金英马存在重大担保、资金很大这样的说法,由于我们做信息披露要有充分的依据,而之前关于担保这方面的资料我们是没有的。直到后来我们才收到滕站那边转过来的一封律师函,然后那天跟他交涉了有一段时间,他才给我们金英马和借款方的担保相关文件,有了这些文件,确认了金英马存在担保这个事项后,我们就公告了。”王文其表示。6月17日的公告显示,彼时滕站还承诺,将于不晚于上市公司召开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第二次董事会日、2014年10月15日之前,解除金英马为其借款提供的无限连带责任共同保证担保,避免金英马遭受或有损失。但是,最终滕站没能在规定时间内解决上述担保问题。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月29日禾盛新材曾宣布拟以不超过2.2亿元现金收购滕站所持金英马26.5%的股权,4月14日上述股权交易对价最终确定为2.19亿元,远远超过滕站向天策投资所借款项金额。按理说,滕站应该有能力解决担保问题,但是为什么还是没能解决呢?“可能是我们给的2个多亿的资金,被他用到其他地方去了。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没钱的。”王文其表示。此外,也有市场人士质疑滕站隐瞒担保事项,导致此次重组失败,应该追究其责任。今年4月禾盛新材发布与金英马进行重组的方案时,滕站曾经承诺,“保证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保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愿意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有投资人士认为,被收购方金英马以及其董事长滕站,“存在明显的信息披露不完整,这违背了预案中‘提供的有关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声明”。对于是否追究滕站隐瞒担保的法律责任问题,王文其表示:“之前不管是中介尽职调查,还是我们跟他接触的过程当中,他都没有把这个担保事项跟我们讲。那首先是一个隐瞒,现在(重组)结束了怎么处理,公司还没有就这个问题开会讨论。这个事情如果有进展的话,我们会向投资者公布的。”金英马上市梦再度破碎而对于问题缠身的金英马来说,这已经是公司第二次谋求上市失败。2013年8月底,中视传媒(600088.SH)宣布以10.2亿元收购金英马100%股权,收购金额仅次于华策影视收购克顿传媒的16.52亿元,为2013年影视行业第二大并购,引发市场侧目。但是,一个多月后中视传媒就蹊跷宣布放弃收购金英马。与此同时,市场上对金英马经营和业绩方面的怀疑也多了起来。2013年10月21日,也即中视传媒公告放弃与金英马进行重组的同一天,金英马不得不发布声明称,“中视传媒停牌并拟终止重组一事与我公司业绩和重组谈判无关”。出乎市场意料的是,仅3个月后金英马就找到了新的买主禾盛新材。然而,7个多月后,与禾盛新材的重组也难逃失败的命运。“金英马的问题确实比较多。中视传媒放弃收购时,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内幕交易,可能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说中视高层可能不愿意去收购。另外,其实金英马很早以前就跟一些上市公司接触过,大家对它更多的质疑来源于它的业绩有可能完不成,所以很多公司到最后也都放弃了。”民生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郑平表示。至于业绩完不成的原因,郑平认为更多的还是由于金英马的管理团队以及经营能力问题,再加上影视行业本身竞争也很激烈。“最近收购影视公司失败的这几家公司,包括熊猫烟花、禾盛新材,收购的这些标的本身质量也一般,现在影视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于金英马等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可能竞争力也差一点,所以它业绩上完不成。另一方面,收购方也会挑选被收购标的,而它们的问题也很容易挑出来。”郑平说。高管提前套现近6000万元宣布重组失败并复牌后,禾盛新材股价连续6天下跌,截至10月17日,公司股价收于13.17元,较10月9日15.65元的收盘价下跌幅度达15.85%。然而,同样是收购影视公司失败,各家公司的股价表现却截然不同。比如,泰亚股份宣布欢瑞世纪借壳重组失败并复牌后,股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接连拉出4个涨停。“股价的涨和跌跟很多因素相关。比如说,泰亚放弃收购欢瑞世纪,其实从它的价格上说肯定是应该打折扣的,但是因为市场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它的股权结构设计就是为了收购做准备的,所以有些人愿意赌它一把,就冲进去了。然后禾盛又不巧,正好这个事发布以后大盘是往下走的,也有可能因为市场情绪的问题。”郑平表示。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在禾盛新材宣布重组终止导致股价大跌前,公司多名高管大手笔减持公司股份,成功地挽回了股价下跌带来的部分损失。Wind数据显示,2014年9月2日,禾盛新材董事、总经理章文华,以13.31元/股的均价减持其所持公司股份300万股,参考市值达3993.00万元;同日,公司董秘袁文雄也以13.71元/股的均价减持5.98万股,参考市值为81.99万元。9月5日,禾盛新材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赵东明控制的关联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和昌电器有限公司,以14.69元/股的均价减持了其所持公司股份120万股,参考市值达1762.80万元。上述3名股东合计减持套现金额达5837.79万元。在公司收购金英马的敏感时间,包括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秘三大高管精准减持公司股份,引发了部分市场人士的质疑。理财周报记者联系到此次减持的主角之一、禾盛新材董秘袁文雄,欲就重组终止和减持等问题进行采访,但是被袁文雄草草拒绝。对于高管连续减持一事,公司证券事务代表王文其表示:“他们减持的时候,肯定是还没有这个意向、计划去终止这个事情,如果滕站把这个担保的事情解决的话,重组还是会进行下去的。到了10月份,临近有效期末开会时,我们就发了一个函,到那边去询问这个事情,要滕站进行书面回复,那时候才跟我们公司的管理层讨论这个事情解决的情况,然后才有商量终止的事情。”至于上述高管减持的真实原因,王文其表示其并不知情,不过他表示,可能是“要降低风险什么的”。再次重组预期升温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目前禾盛新材还持有金英马26.5%的股权,放弃收购金英马以后,这部分股权该怎么办?如果金英马解决了前述担保问题,是否重新收购?“目前还是保留26.5%股权,至于说以后怎么处理,现在还没有定论。如果要处理的话,董事会肯定会作出决议。”而对于是否再次收购金英马的问题,王文其表示,“现阶段我们这个事情不会考虑,因为有规定(重大资产重组失败后,6个月内不得再次重组)。”不过,多名市场人士认为,禾盛新材此次重组失败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公司再次重组的潜力很大。独立财经评论员穆胜表示:“禾盛新材重组失败,担保案只是重组的表象,深层次原因是金英马无诚意解决问题。对于金英马来说,重组失败未必是坏事。对于禾盛新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但往下走也不一定是坏事,禾盛新材未来重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重组失败各有利弊。”西南证券投资顾问谢爱民也指出,禾盛新材不到28亿总市值,被重组预期非常强。“个人不关注这个重组失败,禾盛新材更加急于扩张业务。这个公告(重组终止)出来不必当利空消息解读,相反,如果打压下来,对于这样一个小市值标的,可以关注。禾盛新材主营家电外壳的复合材料,未来家电都存在更新换代或者随着技术推进更新换代。从这个角度讲,禾盛新材无论并购重组还是自身业务都有新的机会。”(理财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