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今公布或回“1”时代 涨幅恐创年内新低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9月CPI今公布或回“1”时代 涨幅恐创年内新低

加入日期:2014-10-15 8:27:2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IMF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值得的
  在刚刚结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上,两大机构警告世界经济复苏疲软,如果各经济体不制定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将可能步入低速增长的“新平庸”时代。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也难独善其身。世界银行近日小幅下调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期。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中国今年增速可达7.4%,但明年将会放缓至7.1%。
  不过,在本次年会上,多数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担忧。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朗夏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长放缓是中国经济肌体更加健康的表现。他说,“这好像一场马拉松。如果以每年10%的速度跑,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城市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把速度降下来。”他还强调,即使是6%的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很好的表现。
  随着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大,中国经济不用维持过高速度就可以保证就业增长和社会稳定,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考希克·巴苏告诉新华社记者。
  在增速换挡、质量提高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挑战。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还是依靠投资和信贷推动,中国将在中期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
  对于增速放缓,中国不应采用过度刺激政策,而是应该继续坚持推进既定的改革方案,这比应对房地产调整等周期性因素更为重要,IMF亚太部门副主任马库斯·罗德劳尔在年会期间说。他认为,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定向调控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开始执行的改革措施,如控制影子银行风险、降低信贷增长,有助于控制短期风险。IMF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转向更为持续增长的模式时,经济增速放缓至6.5%~7%区间是值得的。
  现今,“保增长”仍是世界多数经济体的首要任务。中国则需要以“战略定力”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将着力点放在调结构和改革上,这有助于下行风险加剧的全球经济保持稳定。
  在年会期间举行的论坛上,IMF副总裁朱民承认,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44%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考虑到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水平较高,中国更需要专注于结构性调整,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朱民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应该是中国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年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结构调整的推进,上半年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年度新增就业目标,达标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改革。
  在本次年会上,各方对中国的改革措施都表示赞赏。澳大利亚国库部长乔·霍基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表示,为采取措施推动全球经济到2018年额外增长2%,二十国集团成员提供了很多建议,其中来自中国的建议非常深刻和广泛,令人相当鼓舞。
  朱光耀在接受采访时还透露,二十国集团目前汇总了来自各成员近1000条改革措施建议,中国贡献了其中的15%。如果从投资、贸易、就业、竞争力四方面作量化分析,他预计中国通过结构改革带动的经济增长对二十国集团实现2%额外增长目标的贡献率将高达30%到40%。(东方早报)

 

  平常心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代已然成为过去,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未来一代人的视野里中国过去高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成为模糊的历史——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人们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对此,不仅经济学界已经在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总结其发展特征,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也首次进行了这样的表述。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发表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看法,这让人们进一步确立了这样的预期:中国将不再以过去的高速的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经济改革与转型将是中国接下来为之努力的方向。GDP的数据,将不再盲目地与过去简单对比,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样的一个时期,而无需因为相对的降低而焦虑,也即保持“平常心”。
  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表现出哪些特征呢?在经济学界,其实这样的讨论并未完全地统一,但总体而言,在几个方面已经有所共识。近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通过对近三年来的经济运行状态、相关数据综合分析后认为,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发展运行状况总体来看在六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特征,应引起关注。
  具体来看,首先,经济增长总体呈现中高速增长。2012年、2013年都是7.7%,今年估计7.5%左右。这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过去波动幅度较大,有的时候偏低,比如受到危机冲击的时候,只有7%,而高的时候要有15%。其次,经济增长小幅度波动。这三年来经济增长无论以年度来看,还是年内各个季度,无论同比还是环比,波动幅度都很小。第三,紧平衡就业。当经济运行在7%到8%区间的时候,就业状况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甚至在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还是在上涨。所以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平衡中劳动力价格还是在往上走,这说明这样的地区劳动力供给比较紧张。这种紧张状况是在整个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受到很大影响情况下发生的,而非过去出口产业旺盛的背景下。第四,低水平通胀。近三年来CPI数据总是在2%到3%区间来回波动,趋势似乎还有所回落。PPI连续28个月负值,这表明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通缩。第五,经济运行中风险开始显现,但是局部性风险,不是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第六,出现有限度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宏观政策具有逆周期调节的性质,近年来每年都有一些定向的、结构性的、有限度的逆向的调控。
  中国经济在这样的“新常态”下运行,政策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经济过去保持较高增长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就业,经济学界人士认为,未来就业的问题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或将逐渐消退,只要经济增速不是急剧下滑,就业不再是焦点问题。焦点问题将是经济运行中的风险。连平的观点是,“就业状况平稳,经济会照样发生危机。”
  那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风险在哪里?首先是通缩。通缩对整个经济的伤害是很大的,会抑制消费,抑制投资,对未来经济运行持续产生较大压力。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的状况。我们看到,刚刚结束的“十一”假期前,对于房贷政策,经过几年的限购后,央行终于出现了松动。第三是市场上的违约风险慢慢开始显性化。信托产品违约、联保联贷违约到目前不再是个案,债券市场上的违约风险在今年也不断出现。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行压力,风险正在由原来的隐性走向显性化,这是我们必须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未来流动性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继续,但如何把这些资金疏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不是货币政策问题,需要制度性的改革来消除资金流动的梗阻。”连平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依然是全方面、更深层次的改革。这种说法在业内成为共识。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干春晖也认为,“新常态”包含着经济结构的变动,新的增长动力将向结构升级、创新和服务经济驱动为主转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AlfredSchipke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会低于8%,在7.5%左右,甚至比7.5%还要低。不过,他说这样的增速应该是正常的。放在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如果低于7%,这依旧是中高速的增长率。所以,他建议在调整的“新常态”阶段,不需要过度担心,应该大胆放心接受结构化改革。但改革需要小心谨慎的态度和方法,避免出现产生大幅下降。(第.一.财.经.日.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