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股为何沦为“骗局”?
近日,深交所发布开展优先股试点业务全网测试的通知,全网测试时间定在本月18日进行。由此可见,随着优先股相关试点筹备工作的逐步完成,优先股正式推出的时间或将快于市场预期。
谈及优先股,它是介于股票与债券之间,被认为是一种金融创新的体现。然而,因优先股这一概念在国内鲜有提及,至此在《公司法》和《证券法》中也没有触及到优先股的问题。
近年来,优先股这一概念逐步得到重视。今年以来,我国在推进优先股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
今年4月24日,广汇能源正式宣布,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00万股优先股,募集资金不超过50亿元,广汇能源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预案正式拉开了A股市场的优先股序幕。随后,中国建筑也夺得了央企优先股的首单,拟向不超过200名符合规定的投资者发行优先股,总额不超过300亿元的募集资金。
事实上,上市公司对发行优先股的积极性相当高涨。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自今年4月底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优先股发行的方案,累计涉及的额度相当惊人。其中,优先股发行最积极的莫过于上市银行股。
目前,已有6家银行发布了优先股的发行预案。其中,据数据统计,浦发银行发行300亿优先股、农业银行发行800亿优先股、中国银行境内外合计发行1000亿优先股、兴业银行发行300亿优先股、平安银行发行200亿优先股及工商银行境内外共发行800亿优先股等,上述上市银行合计发行规模高达3400多亿元。
不可否认,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的动机各有不同。不过,它们发行优先股的本质还是离不开圈钱。
以上市银行股为例,其发行优先股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补充一级资本,借助优先股拓宽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以其他上市公司为例,其发行优先股的动机就更具争议了。
其中,中国建筑发行优先股,计划用于公司的基础设施及其他的投资项目、补充境内外重大工程承包项目营运资金及补充一般流动资金。而中原高速发行优先股的原因更为离谱。据统计,其预计募集资金不超过34亿元,其中26亿元拟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其他有息负债,而其余8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优先股的本意是提升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能力,丰富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工具。然而,当优先股被运用到实际中时,却成为了变相的再融资工具。在普通投资者看来,其更像是一场“骗局”。
根据规定,普通投资者参与到优先股市场,需满足资产规模不低于500万元的条件。由此可见,以散户为主导的A股市场,极少数的投资者能够满足这一前提条件,而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却无缘进入优先股市场。
此外,普通投资者除了无法进入优先股市场获取相对偏高的收益率外,其普通股东利润还将会被优先级的优先股东侵蚀。
从优先股的相关规则获悉,在股息分配期间,优先股股东享受股息分配优先权。然而,在优先股股东没有完全获取相应的股息前,普通股股东不得提前获得股息分配。至此,鉴于这样的规定,若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属于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则无需过分担忧其普通股东利润被侵蚀的问题。但如果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属于缺乏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则其普通股东利润将会受到严重的侵蚀。
值得注意的是,因优先股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债券,同时也远高于过去多年A股的平均股息率。而在当前社会无风险利率高居不下的大环境下,优先股需设定较高的股息率方可实现吸引投资者参与的目的。对此,上市公司设定了相对偏高的股息率,未来能否如期付息就存在较大的未知数了。
一般而言,发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都是资金需求比较紧张的企业。然而,因目前市场的投资工具得到了拓宽,各类理财产品的利率水平也维持在一定的高位。至此,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基本需要设定一个相对偏高的股息率。
通常情况下,发行优先股只需付息却无需还本。按照相关的规定,在公司亏损或者盈利不足的情况下,不能保证优先股票股东能够获取当年公司应支付的全部股息额。如遇上相对恶劣的上市公司,则可能存在暂时不付息等问题。
由此一来,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就有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优先股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项良好的再融资工具。于是,上市公司纷纷发行优先股,而优先股却演变成资本市场中最理想的圈钱工具。
笔者郭施亮认为,优先股模式的推出可以理解为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一个好的工具,如果被强行扭曲它的功能,那么就会容易变味,最终受伤的还是普通投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