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数十年波澜壮阔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降,而这也令其日渐处于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诱惑”之下。考虑到中国决策层有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意愿,这一选项或许一看上去极为诱人,但却是容易让人误入歧途的表象。
一份新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国可能会对资本项目自由化持怀疑态度。通过借鉴其他新兴国家的最新经验,该报告认为中国在将自身经济风险暴露在全球资本洪流之前,应当采取一个周密部署且谨慎小心的步骤。
而新兴经济体近来最常出现的情况——从拉美开始再延续到东亚和中东欧地区——就是资本流动会大幅强化经济周期,同时也是引发金融不稳定状况的最大单一因素。与自由化相关联的国内金融不稳定状况,也会对一国经济表现产生重大影响。
大多数学术研究也认为,金融和资本账户自由化应当更加谨慎推进,并同时伴随更为严格的国内金融监管措施。在资本流动方面,这意味着保留资本账户监管措施应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必要工具。
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已经让所有发展中国家了解到了逐步实施资本项目开放的重要性。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并在随后一年蔓延到俄罗斯,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后,许多国家才真正领会到这一点。当年中国之所以能置身事外,就是通过保持严格的资本账户监管。
即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2012年年末采用了一项谨慎策略。该组织认为,资本账户自由化有利有弊,因此“自由化需要进行周密策划,制定时间表,并循序渐进以保证其利大于弊”。此外该组织也认为,资本账户监管属于国家为避免出现经济和金融不稳定状况,而应当自由实施的更广泛宏观计划手段的一部分。
考虑到资本账户的不稳定性是新兴经济体最主要的顺周期性金融冲击,监管应是对抗这一冲击的主要宏观计划工具。同时这些监管也应当是其他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补充而非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建议,给于这类政策比其他政策更高的优先度,而我们则建议将这些政策和资本账户监管并列实施。
需要留意快速自由化风险的可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国家。对于一种国际需求持续增高的货币来说,日本经验也为谨慎实施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重要性提供了宝贵一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日本只允许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中介机构去管理资金流,也因此有效遏制了其货币的国际应用。而当一场资本海啸似乎要淹没整个经济体之时,政策制定者们也毫不犹豫地尝试遏制这些资本流入。
在某种意义上,西欧地区也曾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其资本账户自由化同样也是一个长期进程,始于1958年的经常项目可兑换最终完成于1990年。就在大功告成两年后,西欧支付系统就遭遇了一场危机并导致某些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
上述例子并不是建议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应在可见的将来实施。考虑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人民币交易和投资份额的不断扩大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当局应当按部就班地管理这一进程,选好执行这一进程的各种特定渠道。
事实上,中国或许是有史以来在渐进及实用主义经济转型方面的最成功范例。因此它也不应当让自己被一种已经导致无数新兴经济体摇摇欲坠的政策所蛊惑,最终偏离已经经过历练和考验的进程。
(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任哥伦比亚财政部长,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副秘书长;凯文·P·盖拉格,波士顿大学帕迪国际研究学院全球经济治理研究所主任。本文版权属于Project Syndic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