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欧元区的两种滋味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2014:欧元区的两种滋味

加入日期:2014-1-9 6:22:04

  □王 倩

  跨入2014年门槛的欧元区,经济依然处于失衡的格局之中。欧元区各国不但经济上仍要经受两极分化的考验,那些经济有所复苏的国家,又面临大量来自非欧元区国家的难民涌入,需要思索如何合理安置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欧元区金融风险的源头仍旧是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因而其关注点是维护银行领域的稳定。欧盟所追求的银行联盟,尽管进展将不会太理想,但会成为欧洲金融市场波动的驱动因素。由于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欧洲当前的货币政策正在失去其有效作用,遂使经济的负债特征深化,尤其是国家负债与银行业负债。这导致了投机行为的加剧: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企业投资提供贷款。与此同时,这也使得国家与私营经济都习惯于使用廉价货币,因此而减弱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宽松货币政策在新的一年带来的风险。

  虽然基于对美国政府债券收购行为的乐观展望,德国、美国的国债逃出了低谷,但就此定论债券收益率将回到正常水平,还为时过早。货币市场零利率的状况将会继续保持两年左右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说,在2014年,成功的债券市场投资策略,应当是积极的债券管理策略。来自“边缘”国家(欧元区危机严重国家)的债券,将会更有吸引力。

  欧洲部分国家的住房市场自2010年开始的房价上涨趋势,2014年将会继续。租房者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据估计,大城市的房租有可能上涨10%,房价也会继续攀升。而这还没有将能源涨价因素考虑在内。其原因在于,利率将会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的状态,这限制了投资方式与投资种类。因而人们将其投资资金仍旧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据德国央行提供的数据,2013年的德国房价被高估了20%,而2014年德国住房贷款的增长应该仍旧是稳定的。

  从现有的趋势看,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等国的经济或许比较乐观,而法国、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等国的经济或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机械制造与电子工业行业的出口。过去一年,受益于低利率水平,企业加大了投资规模,他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也明显减轻。但德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并存在潜在的通胀危险。据德国的预测机构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的统计,2013年德国经济在增长达到了自2006年以来的最高点,德国经济已出现转折点。而经济界预测,不仅德国,欧洲整体局势2014年都会较过去有所好转。德国出口将会强劲增长,预计会达到4%,其机械制造行业态势尤为乐观。相比之下,不太乐观的是能源与供水产业。由于投资下滑,成本提高,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矿山开采产业以及就业市场也不会有明显改善。

  从另一角度来说,作为出口依赖性很强的国家,德国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中国等其他经济实体的发展状况。如果欧洲央行对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结果不理想,也有可能在市场产生多米诺现象。5月的欧盟议会以及比利时大选,秋天西班牙与英国的全民公决,都隐含着潜在的不利因素。

  西班牙经济从2013年夏季开始已走出衰退,这要归功于其增长的出口需求以及旅游业。在经历了连续两个衰退年以后,2014年西班牙经济将首次出现增长。只是其经济转型或许又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经济复苏,失业率高企的局面估计不会有显著改善。

  爱尔兰是欧元区第一个完全依靠自身努力走出援救保护伞的国家,目前是所有的危机国家中形势最好的。2014年经济的增速将会加快。不仅是消费领域,出口领域也会有显著增长。

  经过了连续3年的经济下滑,预计2014年葡萄牙的经济将会首次出现增长,同其他国家一样,出口将是其增长的驱动力,来自国内的需求增长也不容忽视。但失业率的下降可能要等到2015年。

  比较麻烦的是法国。作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法国的经济陷入了停滞。2014年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增长放缓,还可能会有更高的失业率,以及税负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法国人的收入缩水,进而放缓消费。

  从2013年夏天起,意大利就陷入了二战结束以来最长的经济衰退期。虽然工业有缓慢增长,但服务业与农业呈显著下降趋势。经济学家估计,2014、2015两年,意大利经济仍将处于恢复期,增加的出口需求可能会鼓励企业加大投资规模,但失业率仍将呈上升趋势。

  作为被欧债危机打击最严重的问题国家,2014年希腊经济局面可能会有小规模的改善,专家们预测,可能会有为0.6%经济增长。但要到2015年,受投资规模扩大的驱动,整体经济才有可能出现强劲增长,只是高失业率的局面难有改观。

  虽然有来自国际层面的援助资金,但塞浦路斯经济仍将处于下滑通道中,因为其国内消费与对外出口都在下降。加快私有化进程,或将会有利于其经济的复苏。

  (作者系同济大学副教授,德国科隆大学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生)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