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教授丁远 在殿堂与江湖之间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跨界”教授丁远 在殿堂与江湖之间

加入日期:2014-1-21 9:18:12

  上得讲台—一门原本枯燥无味的会计学课程,经他传授变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校园里,他是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一众拥趸自称“丁字户”。

  下得股海—个性幽默淡然,头脑聪敏过人,会计学出身的他对中国股市有着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在A股江湖中,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授对冲基金”,远远跑赢大盘。

  他,还立志做一个跨文化桥梁的并购使者,一个对财务报表火眼金睛的打假卫士。

  他就是丁远,在殿堂与江湖之间不断“跨界”,独立思考,转识成智。

  一位整天同数字和报表打交道的会计学教授,往往给人专业而陌生的感觉,丁远却一脚跨出书斋,动静不断。

  在媒体上频频给中国中铁、万科这样知名企业的财务数据“挑刺”;帮助自己学生掌舵的国企进行财务重组,实现靓丽重生;热心地为“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的民企出谋划策;甚至还与私募合作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以教授名字命名的对冲基金—“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

  如果你认为他有些不务正业,那就错了。

  教书的老本行,丁远可是一点也不含糊。不仅获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还频频在国际权威会计和管理类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为学校的国际声誉添薪加柴。

  最近,他还推出了厚厚一本专著—《财务报告与分析:一种国际化视角》,深入浅出地从信息使用者角度解读财务与会计,被业内视为少有的力作。

  身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丁远一直致力于将静的金融财务知识幻化为可以在市场上被灵活运用的技巧与智慧。

  朋友们评价他:独立思考,转识成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深有感触。

  手里同时做着几件事,每件都能做到位,做出色,而且不费力,游刃有余。讲起话来,轻松有趣,妙语如珠,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严肃的思考以及学者的良知。

  如此“跨界”教授,不妨再多些。

  丁远 1969年出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明星教授。

  2000年获得法国孟德斯鸠-波尔多第四大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获得法国国家级会计学博士生导师资格。他还拥有法国Poitiers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在加入中欧之前,他是法国HEC管理学院会计与管理控制系的终身教授。

  他曾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5年度教学优秀奖” 和“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2008年,他被EMBA2006级学生选为中欧最受欢迎教授奖的其中之一。

  丁远为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同时也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欧洲和北美的多家上市公司和金融投资公司任董事。

  2011年5月,丁远在A股市场创立了“丁远指数中性基金”,成为内地金融会计学界对冲基金第一人。

  讲堂论道 财务人员不能做“螃蟹”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丁远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会计学这门课在多数学生心中,枯燥乏味。成堆的数字与专业术语让人头疼。但在丁远的课堂上,大家总是兴致盎然,讨论激烈。

  学生眼里的丁远教授,能在繁复中抓住实质,化繁为简。更胜人一筹的是,他还能将书本上的会计知识与企业实践与金融市场实际应用相结合,深入浅出。

  一个精辟的比喻,给丁远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到一个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定位时,他说:企业财务人员不能做“螃蟹”。

  “螃蟹大家都知道,有两只吓人的大钳和厚厚的壳。老板做出一项决策,一到财务人员那儿,听到的就是老板,不能做,然后伸出两只大钳吓唬你:一只说这是违反税务制度的,另一只说这不符合会计制度。而那个厚厚的壳,就是财务人员的专业资格证。”

  但是,他接着说,“如果你揭开螃蟹厚厚的壳,会发现它其实是在掩盖自己没有骨头的躯体。换句话说,财务人员对企业决策总是一副负面消极态度的背后,往往是疏于更新的知识和落后的观念。”

  丁远认为,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承担积极且有建设性的角色,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优秀的财务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数学上不可能的“5-3=10”。

  假设一个企业有5个亿的资产规模,盈利状况为零。现在卖掉,相信这样的企业对买家没什么吸引力可言。但是,进行资产整理后发现,企业资产实际上分为两部分:A部分资产2个亿,每年盈利1个亿;B部分资产3个亿,每年亏损1个亿。一个优秀的财务人员面对这种情况,就会想办法进行资产清理,把B资产剥离,只剩A资产进行出售。

  “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原来卖不出去的公司,在去除掉3个亿的资产后,估值竟然可以达到10个亿。”在丁远看来,这就是“财务运作的魅力。”

  通过亲身参与一家安徽某大型白酒企业财务重生的过程,丁远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该酒业上市公司一度脱离白酒主业,不仅搞起了食品公司,还涉及酒店、塑胶公司、矿泉水厂、房地产等20多个行业。但由于经营不善和市场变化,这家一度跃升行业排名第二的明星企业,竟然在短短几年里深陷泥潭,集团从1995年实现利税近6亿元,沦落为到2004年净亏损近两亿元。

  2007年,该公司董事长到中欧读EMBA,聘丁远为独立董事,帮助公司进行资产清理和财务改造。果断摈弃多种经营战略,重新回归主业,专注高端产品。在丁远的建议下,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资产剥离等多种运作,很快面貌一新。2009年实现利润近1.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8%。企业股价也从2008年底的8.28元/股跃升到2010年11月的约80元/股。

  5-3=10,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并购使者 助民企跨越文化桥梁

  “我常对学生们说,丁老师是一个在你们对我不耐烦以前,我自己就已经对自己不耐烦的人。”丁远对上证报记者说。

  2012年年底,他给中欧EMBA的学生新开了一门并购课程。“这门课酝酿了两年。反复讲会计课,我自己都觉得没挑战了。”

  这几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激增,丁远也亲身参与了多起“实战”,期间积累的一手“斗争经验”,对想走出去的企业很有参考意义。

  丁远说,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有人充当桥梁,他自己具有专业财务会计知识和长期海外生活经验,堪当此任。

  2013年6月,江苏金昇实业斥资40多亿元收购全球著名纺织机械企业—瑞士Saurer集团100%股份,在这个过程中,丁远当起了“保姆式”并购顾问。

  “不是一般的出出主意,从标的物拿到手到谈判的最后一天,我参与了整个决策过程。”这次收购,江苏金昇创下江苏民企收购外企股权单笔金额最高纪录。

  2013年4月,蓝色光标斥资3.5亿元并购伦敦证交所上市的Huntsworth跨国公关集团,这是中国本土公关公司第一例海外重大收购,丁远同样担任了重要的咨询顾问角色。

  此前,浙江春和集团收购加拿大企业MagIndustries,丁远也是起关键作用的“参谋”。春和集团董事长梁小雷,也曾就读中欧CEO班。

  “很多海外资产,比如一幢独栋别墅卖400万人民币,用国内的眼光衡量会觉得很便宜。这种对财务预测的过于乐观,就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风险。”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出去并购,在估值时随便用一个公司的市盈率来衡量,以为便宜盲目出手,这样恐怕多半是有去无回。

  针对当前国内掀起的一波海外并购潮,丁远并不乐观,他对记者说,“我们不会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人做得好,大部分是要交惨痛学费的。”

  “对国内的企业家,我特别要大声疾呼,当前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本质变化。如果还维持惯性思维,就会死得很惨。”

  他打了个比方:“原来你是在高速公路上开130码,狂奔了20多年的人,突然从高速公路出口出来,这时,不是每个企业家都有清醒的认识,风险可想而知。”

  股海实战 “教授基金”跑赢大盘

  不以盘喜,不以盘悲。对于上市公司分析,丁远有一个“宗教信仰”般的认识: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

  有一些学员认为,丁远的理念在中国没有实战价值,因为A股市场往往是非理性的。于是在2006年,为证明自己价值投资“信仰”的丁远,成立了一个虚拟的股票池。

  他从中国上千家上市公司逐层筛选,挑出了100家基本面最扎实、现金流最好、盈利能力最强、大股东没有掏空公司资产的上市公司,然后根据股价对这些公司进行性价比较,最终选择了市盈率最低的公司建仓。

  丁远形象地将这个投资组合称为“公共汽车”,车上的每一位“乘客”就是他精心挑选的股票。在每年的年报、半年报和三季报发布后,丁远会定期披露自己的投资策略,包括投资组合仓位及持仓股票的变动情况。

  根据测试,从2007年至2011年,尽管大盘大幅波动,这个被他形容为“半懒人组合”的股票池收益,年年跑赢沪深300指数,并取得16%年化超额受益。

  但问题是,一旦遇到2008年的惨跌,或是2011年迄今这样的走势,那么纵然跑赢大盘,结果还是亏损。

  随着2010年股指期货面世,丁远突然意识到:问题解决了—16%的相对收益,只要用股指期货对冲掉大盘的影响,不就成了16%的绝对收益了吗?

  就这样,丁远想到要做一个对冲基金,让自己的投资组合告别大盘涨跌的羁绊。

  2011年,“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成立。丁远成为中国内地金融会计学术界对冲基金第一人。

  “我的仓位是最最简单的。”

  丁远向上证报记者解释起自己基金的资金结构:75%买股票,选择50家上市公司均匀分配;12.5%资金在股指期货上卖空做保值,由于股指期货有5倍的杠杆,因此就完全对冲掉股票指数波动的风险,还有12.5%的资金作为预备保证金留在场外对应股指异常上涨。这些比例确定之后,就不做任何调整。

  隔岸观火没有说服力,丁远将大部分存款买成了自己的基金。

  “平安财富·朱雀丁远指数中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11年5月设立,截至2013年12月底,单位累计净值为1.1911元,两年总累计收益率为19%。

  虽然看上去收益率不算高,但同期沪深300指数是下跌近25%。也就是说,他的基金不但跑赢了大盘,而且在最近两年获得了年均8.5%的绝对正收益。

  2013年11月,该基金被评选为“2013量化投资最稳定投资回报奖”。

  “做这个私募对冲基金,解决了我两个问题。”丁远毫不讳言:一个是自己的理财问题,要留一笔钱养老;第二个就是上课的问题,一些学生不相信财务报表分析在实践中有用,我就用实践来证明。

  财务打假 把市场的还给市场

  作为一名财务会计领域的专家,丁远本来可以像其他的教授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可2007年12月,他在研读中国中铁370余页的招股说明书时,发现该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利润中70%来自职工福利费计提冲回,这明显有为了上市“注水”财务报表的嫌疑。

  他的质疑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正是这一次在财经媒体上公开挑战央企财务数据,让外界知道了中欧一个“丁教授”。

  六年过去了,财务造假丑闻仍然层出不穷,尤其是去年以来,证监会陆续查处了多家中小板、创业板财务造假包装上市的案件。“对财务造价的问题,这些年我自己的看法也慢慢有演变。”丁远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财务造假的问题,越来越不是靠监管可以解决的问题。“核心之处在于,我们把很多市场可以自我调节的东西,通过一种刚性手段把它抽掉,造成市场内部很多调节机制缺位,又用行政插足来解决。这反而造成了市场混乱,以及所谓的寻租现象的盛行。”

  丁远直言,证券市场的核心是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好不好,是投资者自己把关的事情,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信息披露充分。因此,“监管重点应该是信息披露。”

  “现在上市规定最严格,上市标准最高,但造假反而最多,这是为什么?”丁远认为,规定越严格,一些公司为了达到标准就要造假,如果没有那么多规则,比如,美国亏损公司也可以上市,那么,公司就不必要财务造假了,只要如实告诉大家公司的经营情况,至于亏损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值多少钱,那是投资者自己判断的事情。

  “为什么中国的那些骗子到美国就吃大亏?为什么熔盛重工做了内幕交易就要受到这么大的处罚?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重要的不是去查企业怎样造假,而是只要造假成立,就要有处罚。而且这个处罚过程是有利益受损方参与的。你给投资者权利的时候,他也就有了义务,这样就容易形成良性的股市生态。”

  谈到此处,丁远一针见血:很多时候财务造假的问题,不是监管不足,而是监管过度。“监管者有时变成了市场的干预者。”

  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对市场化,往往是机会主义的选择,而不是理想主义的信仰。前者是原来的路走不通了,不得已选择市场化,但内心并不真的相信市场的作用。”

  最后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就是投资者本身。

  “其实,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已经相当透明。不少投资人本身不看报表,却又抱怨公司信息披露不够。上交所内部有统计,国内有千万万万股民和众多机构,但上交所网站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下载率却很小。这说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不光光是一些个人投资者不看,包括一些机构投资者也不看,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

  言及此处,一向轻松的他,面色有些沉重。记者 毛明江 编辑 龚维松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