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和12月发生SHIBOR飙升现象引起了经济界的普遍关注。其实,自2006年shibor设立以来已出现过数次类似情况,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钱荒”现象也将频现,最近一个窗口便是1月份春节之前。
从历史经验看,造成银行业系统流动性紧缺的主要因素有:其一,企业纳税入库,体现在月度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和每年5月末的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其二,发行央票或国债后的资金缴款;其三,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外汇,回笼人民币;其四,存款人巨额提现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账户存款减少;其五,商业银行补交存款准备金或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六、IPO募集、上市公司巨额分红派息或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引发相关银行在央行备付金账户的增减,从而发生头寸结构性短缺。
以上多个因素叠加,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的风险就会显著上升。例如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在月初补交巨额存款准备金、企业所得税入库以及春节前存款人提现上万亿等因素的影响下,均出现了流动性显著紧张。而2013年因为春节在2月份,提现需求自然延后,缓解了1月份流动性紧缺状态。
2013年两次“钱荒”的发生,则叠加了更多的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以 2013年12月的钱荒为例,首先,在逐利驱动下,商业银行运用期限错配和杠杆交易,借道同业交易,将货币市场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项目进行套利。下半年央行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后,流动性风险随即显现;其次,12月国库预算款开始投放,央行相应暂停逆回购操作;第三,12月企事业机构大额存款转存,储蓄存款转理财,同业交易到期兑付,中央国库定期存款到期收回,互联网基金间的移存等多重因素相继施压。这一背景下,流动性紧缺的银行更需要一周资金,而不是隔夜资金,因此出现了7天shibor显著飙升情形。
展望2014年1月份,将发生的资金面扰动因素包括:6日因上年末冲存款而补缴准备金,16日前月度、季度所得税集中入库,春节前巨额提现等等,这些确定性因素将导致至少1万亿的商业银行备付金被减少。此外,IPO重启后申购资金冻结,也将影响除验资银行以外的相关银行的支付能力。可以预期,1月份下半月或将再现资金利率飙升现象。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钱荒现象也将频现,商业银行和监管层对此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准备。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应尽可能避开1月、5月、6月、7月等敏感期的资金拆入或支付交易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监管部门,也应尽可能避免在敏感期内实施新监管政策。事实上,期限错配和杠杆交易将是利率市场化后普遍的套利模式,但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管和自律约束,包括对所有风险交易(包括银行承兑)列入资产负债表核算,对所有资产交易(包括同业交易)按风险资产权重计提风险资本,对所有错配交易计提市场风险拨备,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若1月银行体系流动性大幅趋紧,亦是央行适当降准的极好窗口时机,此时若配合正回购操作,将可起到平抑货币市场利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