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沪市,在“自贸区”概念的火热助阵下,已逐步摆脱“8·16”事件的阴影,在成交量及强势个股方面显露出相对的强势,其中尤以上海本地股最为突出。随着市场开始对中小盘“恐高”之后,“自贸区”等题材带来的低价洼地赚钱效应显现,而这一点与当年的股改行情有点貌似。
近来随着“自贸区”题材的引爆,沪市行情火热更甚深市,而“8·16”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正在被快速地消除。据成都商报记者统计,两市如今共有1271只标的在股价上已收复8月16日的高点,而这其中沪市股尤其是上海本地股的表现异常抢眼。
沪市强势迹象显露
同花顺(行情,问诊)iFind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盘,两市共有1271只标的收盘价已突破8月16日的脉冲最高价,如果看8月19日~9月6日这个区间最高价的话,超过8月16日脉冲最高价的标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980只。这其中,沪市收盘价和区间最高价超过8月16日最高价者,分别有514只和727只,占到了沪市总数量的54.62%和77.26%,而深市分别有757只和1253只,占到了深市总数量的49.74%和82.3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近段时间以来,沪市行情明显强势了不少。
当然,沪市的强势迹象还不仅仅于此。细心的投资者可能会注意到,自8月23日以来,沪市的成交量就出现了有序放大的情况,从8月27日至今,每天的成交额都超过了1000亿元,这种情况此前并不多见。从每天收盘后的涨幅榜单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借着近段时间“自贸区”概念火热的契机,自8月下旬来,每天的涨幅榜上沪市标的不再只是配角,甚至在8月30日,还出现了30只左右沪市标的涨停,以及20来只中小盘标的跌停的分化情况。
低洼带价值凸显
当然,有人要说最近的沪市尤其是上海本地股较强,主要是遇到了“自贸区”概念引发的“地图热”。不过,“地图热”以前也有过,比如说去年的“金改”,但需要注意的是,“金改”那轮炒作多集中在中小盘,与此番“地图热”不能同日而语。再想得远一点的话,这番行情甚至与股改那次有点貌似。
从形式上来看,股改行情启动之初,正是低价股刺激了热钱的流入,因为股价本来就低,在经历股改过程中的实施送股或转增股本的支付对价后,股价经过市场自动除权又再下一个台阶,价格优势将非常突出,低价洼地的赚钱效应更加明显。此番上海本地股的表现也是类似。从盘面上看,除了外高桥(行情,问诊)、上港集团(行情,问诊)、上海机场(行情,问诊)等“自贸区”题材被热钱相中,甚至昨日的招商轮船(行情,问诊)、中海集运(行情,问诊)、中海发展(行情,问诊)、上海建工(行情,问诊)等这些并没有进入到“自贸区”题材一线阵列的标的,也被市场拉得风生水起,而这些标的的股价都不算高,最低的招商轮船甚至只有2.43元。
某私募人士指出,随着市场开始对中小盘“恐高”之后,部分资金会分流到低价洼地去寻求其他的赚钱机会,在“自贸区”题材之前,都可以看到资金在资源类、基建类、化工板块、消费板块等洼地做过尝试,“自贸区”题材的出炉只是给了资金更好的选择———上海本地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