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难题:金融监管改革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欧美难题:金融监管改革

加入日期:2013-9-7 0:43:25

  本报记者 吴海珊 北京报道

  今年7月,摩根大通和高盛均欲出售其获利丰厚的金属仓储业务;而继5月高盛沽清工行H股之后,9月3日,美银美林清仓了其持有的建行H股,因为新的监管法案可能让银行业持有同业股票成本更高。Dealogic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0年,美国银行业收购了总额至少148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而在2009年至2013年,美国银行业出售了价值373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份。随着《巴塞尔协议Ⅲ》以及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更加严格的监管法则临近,欧美银行业正在进行调整。

  9月4日至5日,第二届金融街论坛在北京举行,金融界人士共同探讨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欧美国家金融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存在的难度。

  金融反思

  纽联储执行副主席西蒙·波特:金融市场上存在很多风险,大家不想承担一系列风险,所以就对风险进行了分散和转移,让更多国家、地区、更多公司来分担,另外,由于金融体系有一个特征即追求利润,于是把以前的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很多想法最后证明是有问题的。比如美国的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得很好,证券化使资本市场迅猛地在美国增长起来,很多人来分散风险,这种证券化和全球金融的预期,后来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把它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些原因进行了一些比较,看到这种按揭的证券化,重新再被证券化。金融系统并不希望被监管,所以有很多“创新”。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由此产生的风险,包括纽联储在内,没有很好地在美国建立监管体系,特别是加上这种“创新”,带来了很危险的结果。

  现在,美国在考虑一个非常复杂的立法,它的规则很多,但主要的一点是监管部门和行业很难达成共识。行业有一个具体的动机,就是要赚钱。他们怎么赚呢?就是通过新的产品,通过“创新”。这种“创新”并不一定非要产生额外的社会财富。所以,这是一种权衡利弊,如何来监管这些活动以改进我们的财富,难点很多。在美国经常发生的是行业向监管部门解释说,你们这样做是错误的,而监管部门感到很混淆。

  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总裁克劳斯·雷格林:欧洲在加强银行体制方面问题还比较多。尽管有问题,但所有的银行都已经提高准备金到9%或者更多,而且2012年我们增加了2000多亿欧元的资本充足率,采取了很多步骤加强在欧洲的银行联盟建立,现在也得到了批准,也就是在欧盟地区真正建立一个市场。我们第一步就是欧洲央行作为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监管所有的大型欧洲银行,我们现在正在讨论是不是建立一个单一的终端解决机制,来管理我们的储蓄和保险。

  欧洲致力于坚固金融监管,包括强化稳定机制。在这方面,欧洲央行做了很多工作,也做了很多创新性和机构性的改革。EFSF和ESM在2011年已经支付了2130亿欧元,提供给了爱尔兰、葡萄牙、希腊、西班牙和塞浦路斯,对于这样一个国际机构来讲这笔钱不小,比IMF在全球整个资助的数额还要高得多。实际上,现在还有一些没有承诺的资金来源,当然还有4500多亿,是不是还有援助的需求呢?目前还没有很明显的需求,这些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动力。

  法国安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艾瑞克·钱尼:欧元区银行业的重组出于很多原因一直是滞后的。在欧元区75%的融资都是基于银行的融资,所以,银行业的改革是2014年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如果想看好欧元区的话,我们认为至少要先建立银行业的联盟,要进一步改革银行业。如果银行业没有改革的话,那么会有很多的发展障碍。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沙逊:英国银行业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重大挫折。在2007年出现了对诺森罗克银行的挤兑,这是一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2008年出现了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次灾难性的收购,到2010年政府介入,所有这些事件的爆发都是监管机构失效造成的。英国在过去十年当中一直是一个三方共管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有些方面还是很有效的。比如说在经济稳定时期,三方共管的体系是有很多优势的。但一旦经济进入危机,这样的监管体制是失效的,监管过于支离破碎。危机爆发之前,有的监管行为采取了但却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一些应该采取的行动没有得到采纳,这些行动可以预防危机的爆发。而且在危机爆发以后,对危机管理的过程中,这种责任的划分也低效,或者也不适当。

  市场趋势

  2013年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动,尤其是自2013年6月美联储给出缩减债券购买规模的计划后,新兴市场尤其是最近的亚洲市场出现了新的动荡。

  纽联储执行副主席西蒙·波特:我们将发布一个新的国际外汇市场报告,报告表明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量是以十亿美元或万亿美元为单位,由三个外汇市场委员会组成,是流动性非常强的市场。主要的外汇交易场所是伦敦,第二大是纽约,而中国香港地区和东京、新加坡的规模差不多。还有很多增长的情况,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4月间增加很快,很多这方面的增长是来自于日元的交易活动,这也是一个风险的转移工作。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全球经济的力量影响到外汇交易市场总量,2009年4月是最低的点,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蔓延最快,从那以后有一些减缓。再看货币种类,交易最多的货币还是美元,美元几乎占了交易总量的90%,美元兑欧元、美元兑日元等交易。最快增长的货币包括人民币,人民币和中国经济总量相比数量还是很少的,大家也看到澳元增长很快,因为它被认为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分散来自中国的一些风险。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戈雅特:很明确,现在在一些新兴市场上出现了新的流动不确定性,但这些新兴市场也有一些好的迹象。中国银行业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将会影响到摩根大通公司的运营。中国的一些公司原来都是考虑上市的,现在更倾向于考虑深层的战略性对话,并购和其他类型的战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公司战略当中与日俱增的组成部分,我们和客户50%以上的对话谈的是这一类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这样一个趋势会持续深入下去,而且无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有多快,这个趋势仍然会持续下去。

  在我们和中国客户的对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就2013年而言,中国客户的并购会有20%的增加,是一个创纪录的增长率。中国客户对于战略性的交易更加感兴趣,中国客户有二分之一的对外投资项目都是去收购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品牌,最终把这些品牌带回中国市场以吸引中国消费者,或者是收购一些技术上的专长。这两类收购在海外进行,但成果会拿回中国市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交易的参与方变得越来越多元,比如地区性的国企和民营企业。

  目前,我们看到中国公司对外收购的交易有50%以上是指向美国的。人们常常专注于那些曝光度最高的跨境并购,可能会忽视在中国国内并购市场的机会。中国对外并购的规模已经相当于美国企业对外并购的规模以及欧洲企业对外并购的规模,但中国国内并购市场的交易量要小得多,只是美国市场的25%,欧洲内部并购市场的三分之一。从对GDP占比的角度来说,我们一方面要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收购,同时,也希望看到中国内地战略性并购市场的发展,我们正在为这个领域投资的未来增长做好准备。

  英国施罗德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基思·韦德:从投资的角度看,美元走强,会使得投资者对新兴市场投资更加小心谨慎,原因就是一个强势的美元会有可能收紧很多新兴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意味着大宗商品价格会下滑,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会对新兴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我们来看一下美元,以及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之间股市的表现,其实是有相关性的。美元走强时,很多投资者不愿意把钱投到新兴市场。各种各样的货币政策和汇率的不同,预示着想让投资回到新兴市场的断言还为时过早,这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经济面临一些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关于重构平衡的争论。

  法国安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艾瑞克·钱尼:我们看到经济增长重点在从新兴市场转向发达市场,美国等发达市场又在重新引领商业周期。在前一段时间,特别是2002年以后,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在引领全球的商业周期,现在我们又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而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再过几年时间,又会由新兴市场来引领全球商业周期。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