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半年之内,上海家化的股价已经发生两次“地震”,全与现任董事长葛文耀密切相关。第一次是5月15日险些被动地“杯酒释兵权”,第二次则是9月18日主动“辞官归故里”,都在该公司投资者群体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究其原因,在众多投资者眼里,对于上海家化而言,葛文耀是创业者、是领头人、是教父、是灵魂。甚至有机构投资者代表向媒体表述:“投资上海家化,就是投资葛文耀!”当众多焦点集中在葛董与“门口的野蛮人”博弈过程中无辜和无奈的同时,我们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企业领头人之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如何?强势甚至无可替代的领导者,对于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又影响几何?我们不能否认一家企业的领导人,对于企业整体所起到的绝对性推动作用。试想,没有柳传志,何来的联想集团?没有张瑞敏,海尔是否仍将偏安于东海滨的一隅?没有马蔚华,现在的招商银行是否还类似于小型的城商行?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这些个人魅力的话,就忽略了原本应当作为投资衡量的更关键因素——企业的核心价值,也即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北大的张维迎教授当属首屈一指,他的15字“箴言”风趣幽默,但绝对发人深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如果因为某个人的离职、卸任,就可能将一家公司的竞争力“带走”,那么这家公司的业务又有什么“护城河”可言?进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上海家化这家8年间复权股价累计上涨了近50倍的超级牛股,堪称一家卓越的上市公司吗?商业管理经典之一的《从优秀到卓越》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些许启示,其作者吉姆柯林斯在对比若干家卓越的公司和不卓越的公司对照后发现,真正能够始终超越市场整体表现的、看成卓越的公司,都拥有一个“第五级经理人”。他们突出表现为坚定的意志和谦逊的个性的混合体,同时将平时极大的精力用于“培养接班人,为公司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做好铺垫”。而且,吉姆柯林斯总结称:“我们注意到,在三分之二以上的对照公司毁灭或持续平庸的案例中,都出现了自我意识过于强大的领导”,并将其表述为“一个天才与1000个助手的公司”。这方面的典型案例莫过于业务涵盖了从稀有金属到保险(放心保)业的美国特力得公司,在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亨利辛格尔顿的指挥下,10年里收购了100家公司、在系统内建立起了130个利润中心,将该公司从零开始打造成为500强中排名第293位的企业集团,公司是名副其实的中央集权,股价也表现为大幅超越市场。就连吉姆柯林斯都认为其人“就像是一剂让公司各个部门紧密相连的粘合剂,让整个系统运行十分顺利”,以至于直到此公70多岁高龄时都“没有给他的继任者遗留下任何棘手的问题”,甚至忽略了公司的延续问题。但隐患恰恰出在没有合适的继任者方面,到上世纪80年代,辛格尔顿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一度强大的企业王国就开始土崩瓦解,公司股票下跌了66个百分点。对此,吉姆柯林斯总结该公司为“只能说是一个个人原则的杰出结果,而非一个完整的系统”、“只不过是要给杰出的天才提供一个可以施展拳脚的舞台。”由此可见,系于一人的魅力、能力、魄力的企业竞争力,并非是核心竞争力,也不可能据此实现可持续增长。一句话:某个强人可以带领出一家优秀的公司,但不可能因此而打造出一家卓越的公司。江南春 也曾坦言:“在中国,凡是以人为核心的公司,多半是靠不住,而那些以实实在在资源为核心的公司,是靠得住的。”从重仓持有上海家化的机构投资者对待葛文耀离职的态度来看,显然其个人价值已经超越了上海家化企业所掌控的资源价值,即便是“六神”、“美加净”、“双妹”、“佰草集”等由上海家化倾力打造出来的产品品牌,似乎都难以敌过葛文耀的个人光辉。投资者针对葛文耀个人能力信赖程度,已经远超过对于上海家化整体经营战略布局的信赖程度。这同样是靠不住的。作为一个自然人,即便能够像巴菲特那样干到八、九十岁,也终将有一天因为多种原因离开这家企业,可以肯定这将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而如果将一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维系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投资的结果注定将是个悲剧。如果葛文耀在其任上并未能筛选出一个深受投资人信赖的接班人,能够深刻理解并继承葛文耀的企业发展战略思想、延续上海家化的企业文化,继续推动上海家化的持续发展的话,那么葛文耀就绝不是一个吉姆柯林斯所称的“第五级经理人”。从机构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态度来看,显然对此表示忧虑。进而,上海家化也难称卓越。(证券市场红周刊)
|